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从小在农村长大,夏天没少跟知了猴(蝉的若虫)打交道。那个时候,下午一放学就喊着几个小伙伴去几处树木高大的地方挖知了猴。这是个技术活,因为这个时候太阳还没落山,还没到知了猴破土而出的时候,所以它所在的洞上面的口是非常小的,小到什么程度呢?最小的孔我见过跟针孔差不多大。找到小孔之后,轻轻地用细树枝慢慢地挑开,洞口一点点地变大,最后变到大约跟成年人食指一样粗。然后,用小树枝深入洞中,一会知了猴就会抓住树枝,我们只需要慢慢地把它提上来就完成了。
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这样挖知了猴,比起拿着手电筒去树干上找,更有乐趣和挑战性。
从洞里抓过知了猴,或者观察过知了猴洞的小伙伴都知道,知了猴的洞一般深度都在10-30厘米之间(黑蚱蝉的洞深度大都在10-15公分左右,而比黑蚱蝉小的蟪蛄和蒙古寒蝉的洞要深一些通常都在20-30公分左右),洞的直径非常的均匀大都在1-3公分左右,其中黑蚱蝉的洞口大都在2-3公分左右,而蟪蛄洞的直径大约只是黑蚱蝉的一半,通常在1-2公分之间。
我们以黑蚱蝉为例,一只黑蚱蝉若虫挖一个标准的洞,需要挖出多少土呢?黑蚱蝉若虫的洞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规则的圆柱体,而圆柱体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以高,也就是说,一个黑蚱蝉若虫挖出一个深度在15公分的洞,大约需要挖出立方厘米的土,甚至是更多。这些土如果是扔到洞口外的话,足以形成一个小小的凸起。但是,我们在知了猴洞口的周围什么都没有发现,除了一个小孔外,周围平整,没有任何挖土的痕迹。那么,知了猴挖洞时,挖出的土究竟去了哪里呢?
这个问题,我小的时候就非常的好奇,所以,对它的洞我有过观察。首先,小时候用开始的办法找知了猴时,见到大的知了猴洞也总是习惯性地用食指探寻一番(万一有意外收获呢),我发现知了猴的洞内壁光滑,平整,而且我用手指头按压过洞的内壁,非常的紧实。这就保证了即使知了猴的洞受到一定的冲击,也不容易轻易地坍塌。
当遇到藏得非常深的知了猴时(一般情况下,太阳落山之前,知了猴都在洞的底部,一旦太阳落山,它们就会慢慢向上爬,在夏季大约6点左右时,它们会爬到离洞口约2-5厘米的位置,此时如果发现知了猴洞,用自己的小手的拇指和食指就能捏住它,然后揪出来)
我们就会带一把小铲子,贴着地面一层层地向下挖(不要斜向下挖,因为可能会被你挖动的土堵住了口,我就有几次被自己挖的土堵住了洞口,之后就很难找了)。
当挖到十几厘米深的时候,当洞变宽时,就到了底部了,此时的知了猴就难逃你的手掌心了。这时,我还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因为知了猴洞底部除了被我挖土时掉落了一些散土外,依然非常的平整和结实。难道,知了猴在挖洞的时候,把土吃掉了?我小时候确实是这么想的。
显然,知了猴是不吃土的,因为它在地下时,营养的补给靠的完全是植物根系的汁液,这也是知了猴的分布为什么会以树木为中心,靠近树木的原因。终于,在上学那会,我在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中找到了答案。
知了猴一般都是在当年,最晚次年从树上由卵孵化为极小的若虫(此时为白色),若虫随风飘到地上,然后此时的若虫已经长出了可以用来挖掘的前肢,它们用这一对前肢,找到一个松软的地方开始潜入地下,由于此时它们体型只有5毫米左右,所以在整个的挖掘过程中,几乎没有土。当到达地下时,它们所在的位置大都在之后挖洞的洞底的位置。之后,它就开始挖自己活动的空间了。
根据法布尔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知了猴在地下时,一边吸吮着树根的汁液,一边利用这些汁液将挖出的土混合成泥浆,然后将泥浆用的爪子按到内壁上,土壤经过与水的混合之后,体积被压缩,然后在往内壁上涂抹时,一部分也会深入松软的土中。此时,知了猴再用自己浑圆的身体挤压内壁,这样就跟油漆工粉刷房子一样,一点点地把内壁变得更加的坚硬、结实。
当内壁处理完成后,剩下的一些土还是用同样的办法混合成泥浆。然后放到洞的底部,同样用身体压实。这样一个从地下通往地面的甬道就建好了。
“家”建好之后,知了猴开始慢慢的吸吮树根的汁液长大,经过4次的蜕皮之后,这一年的夏天,知了猴会在洞口上方悄悄地用爪子的末端戳一个很小的孔。这个孔虽然很小,但是功能很多,主要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可以通过透过小孔的光线来判断昼夜,当光线变暗,就是它们的出洞之时;一个是可以通过小孔进入的空气来判断空气中湿气的高低,因为知了猴在最后一次蜕皮,也就是羽化为蝉的过程中,对环境湿度有一定的要求。而这也是为什么知了猴大都会在雨后的傍晚集体出动的原因。
总结一下哈
蝉的一生比较的短暂,这是因为它的主要生命阶段集中在若虫期,也就是知了猴形态下。从自然的角度看,蝉作为一种防御和攻击能力较差的昆虫来说,如果总是待在树上,那么它们被天敌(鸟类、螳螂等等)捕杀的几率就会变高。所以,它们选择了把自己一生90%以上的时间放在了相对安全的地下。
而知了猴在挖洞时,也表现得非常的聪明,它们采用了“混凝土浇筑”的方法,既解决了把土放到外面可能暴露自己的问题,又解决了土壤比较松弛,易坍塌的问题,可谓是一箭双雕。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jn/12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