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红楼梦里的芒种节。这个节日,在红楼梦里,只出现了一次,但发生的故事,可以说是红楼梦节日里最多的,也是最值得细细品味推敲的。
在这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芒种节?它的起源和意义是什么?这个节日又有哪些讲究?
芒种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一词,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原文有: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即有泽草生长的地方,可种芒种。
南朝的儒者崔灵恩在《三礼义宗》里记载: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穀,故以芒种为名。
所以,芒种的意思是,芒种节是最适合收割和播种有芒的种谷作物的节气,这个节气,天气渐热,正是北方收麦和南方养稻之时,因此有“芒种忙,忙着种”的农谚。
古人诗词中,也多有关于芒种的记载。如宋代陆游的: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说的就是农人芒种之事。
唐代诗人元稹也有: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这里就写到了芒种节的三个明显的自然变化,即芒种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即这时候正是螳螂破壳而生,伯劳鸟枝头鸣叫,反舌鸟停止鸣叫的时候。
芒种时节,还有一些习俗讲究,比如煮梅,安苗,送花神等,而送花神的习俗则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所独创,其他典籍文献,未见记载。
说到煮梅,我们多半能想到《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还能想到宋代词人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因芒种时节雨水充沛,此时又正是梅子熟时,所以又叫梅雨季节。因此又有“春争日,夏争时”之说,即芒种时节对农人来说,正是抢种抢收之时,因为一边收割,一边播种,一边不要雨水,一边正要雨水。
当然,芒种时节这些关于民间的忙碌场景,对于红楼梦里生活于大观园中的这群贵族青年来说,显得有些遥远,他们关心的不是粮食和蔬菜,而是诗和远方。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说红楼梦里的芒种时节,发生的那些事儿。
原文第二十七回,开篇有这样一段文字: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这一段话里,有几个信息点,我们一起捋一下。首先是日期,四月二十六日,自然是农历,也就是阴历。
未时是什么时候呢?我们知道,古代用天干地支计时,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我们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来算,未时即下午的一点到三点之间,这是节气中交芒种的准确时刻。我们今年的芒种比较特殊,因为今年闰四月,交芒种的准确时间是第二个四月十四日的十二时五十八分,按照古代的时辰来计算,属于午时。
芒种节在民间来说,与田地谷物息息相关,想必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是最熟悉不过的,但曹雪芹利用芒种,写了大观园里的儿女们饯花神这么一桩风雅之事,可谓别开生面,十分有趣。
按时令,芒种时节,已经到了夏日,春日中的百花自然都已凋落,对于爱花惜花之人来说,自然要好好地凭吊一番,尤其是红楼梦里的灵魂人物林黛玉。
我们知道,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日,这个日子正是花朝节,也叫花神节,即百花盛开之时,也可以说是百花的生日,而这年的四月二十六日,赶上芒种,又是饯花神之日,即百花凋落枯败之时。
从开到谢,从荣到枯,从生到死,满打满算也不到百日,真是应验了那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的古诗,而这些也正是曹公安排众人芒种节饯花神背后的深意。
看似热闹非凡,花枝招展的芒种节,所谓送花神,其实背后隐伏的正是一个个如花般少女凋落的命运。
这一天里,发生了许多事,一时也难以尽述,咱们一件一件来看。
先说宝钗的部分。
芒种节这天发生了两件与宝钗有关的事。一件是宝钗扑蝶,一件是滴翠亭偷听,这两件事也是红楼梦里的名场面,就后世的影响来看,一件让宝钗赢得了好名声,一件却为她招黑至今。
宝钗扑蝶是红楼梦里最美的画面之一,与黛玉春困,湘云醉卧,宝琴立雪等情节,都是令人记忆最深的红楼情节。
宝钗本是要去喊迟迟未见出来的黛玉,但到潇湘馆时,却抬头看到宝玉进去了,宝钗自知再进去不妥,就抽身回来了,在回来的路上就看到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
因此,一向成熟圆融的宝钗便忽然生发了少女心,从袖中取出扇子,向草地下来扑。但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这也就引得宝钗一路蹑手蹑脚跟随,一直到滴翠亭上,累的是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大家细品这个画面:一个将笄之年的闺中少女,拿着一把扇子,莲步轻迈,在百花丛中追赶着蝴蝶……活脱一个扑蝶美人立于眼前。
有意思的是,我们前面说到的二月十二日花朝节,又叫扑蝶会,因为百花盛开时,正是蝴蝶最多之时,而曹公却安排宝钗在百花凋落之时扑蝶,这样一个嫁接妙笔,真是人意想不到之事。
关于宝钗扑蝶,短短一段文字,却有三个信息点。第一,曹公通过宝钗扑蝶,为我们展现了这个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的贵族小姐天真热情的一面,即她并非一味的罕言寡语,藏愚守拙。而是如黛玉湘云一样,也有少女真实的一面。
我们知道,宝钗自娘胎里带出一股热毒,后来要吃冷香丸压制,曹公这个安排其实别有深意。所谓热毒,正是宝钗少女天性最真实热情的一面。而冷香丸,则是她在父亲逝后不得不收起少女天性,帮着打理家族生意,依贴母怀所表现出的成熟稳重,冷静理智的一面。
曹公在这里先放开一写宝钗少女天性之真性情,正是为后文滴翠亭事件里宝钗之冷相呼应。宝钗的一热一冷写于一回之中,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宝姐姐,也是脂砚斋所说的,她并非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不得不服曹公笔墨。这先按下不说。
第二,宝钗扑蝶用的是团扇还是折扇,这个问题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就存在争议。不少人都认为,宝钗扑蝶是从袖中取出扇子,如果是团扇,无法折叠,怎么能放进袖子呢?显然是折扇。
不少影视剧对这一细节的处理也各不相同,87版红楼梦用的是团扇,而89电影版红楼梦则用的是折扇。清代画家孙温、改琦,近现代画家刘旦宅,在宝钗扑蝶上都选择了折扇。
但如果从画面的美感上来看,我个人认为应是团扇,团扇也叫宫扇、纨扇、罗扇,在没有空调风扇的古代,可以说是贵族女子夏日标配,宝钗作为未出阁的闺阁女子,且又是最遵守古代女子闺范的宝姐姐,日常起居用折扇的可能性不大。
曹雪芹好友富察明义,是为数不多看过红楼梦全本之人,他有一首咏宝钗扑蝶的诗,原文是:追随小蝶过墙来,忽见丛花无数开。尽力一头还两把,扇纨遗却在苍苔。
这里的扇纨显然是指纨扇,即团扇。且原文说宝钗扑蝶,是从袖中取出扇子就扑,没有打开来的动作描写,若是折扇,从袖中取出,是需要打开的。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诗《秋夕》,前面两句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里写的是宫女用罗扇扑打萤火虫,罗扇即团扇,这与宝钗扑蝶的情节极为相似。不知是大诗人之间的心有灵犀,还是有先后借鉴。
第三,宝钗扑的那双玉色蝴蝶象征了二玉。宝钗扑蝶,我们往往把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yl/12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