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诗词要写得好结尾最重要,如何做到余韵无穷


哪家白癜风治疗最专业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一篇诗歌能不能留下袅袅的余音,与结尾处的匠心布置极有关系,前人喜欢在结句时转出一个新的意思来,另辟一个境界,就像在“曲终人不见”的时候,又转出“江上数峰青”来,有了这种“曲终江上之致”,才不至于意随语竭,才算有了言外的余韵。

前人称这种技巧为“实下虚成”,或称为“出场”、“散场”。谈“实下虚成”的技巧,始见于宋范文偁《过庭录》:“小宋旧有一帖论杜诗:“至于实下虚成,亦何可少也。”先子未达,后问晁以道,云:昔闻于先人,盖为《缚鸡行》之类,如小奴缚鸡向市卖,是实下也。末云: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是虚成也。””

晁氏所谓“实下”是指诗中实叙的事情而言,所谓“虚成”就是在实叙的事情将毕未毕之时,结句忽然宕开,以写景来收束,使人读来余韵盎然。

像杜甫的《缚鸡行》,结句用“注目寒江倚山阁”来代替议论、代替感慨,将这些议论与感慨留给读者自己去裁断、去思考,鸡虫的得失既没有完了的时候,注目于寒江也只是渺茫无际,将原先时间的无穷忽然转变为空间的无际,好像已经结束,好像还未结束,余韵荡漾,这就是“虚成”的妙用。

称为“出场”的,可能始见于严羽的《沧浪诗话》,他在《诗法》一节中说:“收拾贵在出场”;毛先舒以为出场的意思是结尾的用意“须超远”(《诗辩坻》卷三);方东树以为:“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即所谓出场。”(《昭昧詹言》卷廿一);杨妍则以为:“结句用事,须放一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乃妙。”(《李贺歌诗辩注》),杨氏的“散场”大概同于严氏的所谓“出场”,意思都是结尾放开一步,以超远的意思出人意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目的。

杜甫的诗,在结尾处极具匠心,试看他的几首入蜀诗: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发秦州》)

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赤谷》)

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铁堂峡》)

这些诗的结尾都有一个新的意思。黄生批评说:“诸诗大抵写蜀道之艰难,及行役之辛苦,看每章结语,各有出场,无一相重处。”黄氏将这些诗的结尾都叫做“出场”,看来“出场”与“虚成”有它们不同的地方:“虚成”接的景物来作为收束,时常是不了了之的;“出场”则不一定只写景物。但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别开一个新的意思,希望留下不尽的韵味。

标准的“出场”例子,可举杜甫的《滕王亭子》诗为例:

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

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乌雀荒村暮,云霞过客情。

尚思歌吹入,千骑拥霓旌!

在杜甫当时,滕王亭子已成为古迹了。山路寂寞,荒村残垣,只有些松声鸟喧而已。在这样的题目下,只能作些凄凉的描绘,或是盛衰的伤感罢了,还能有什么意兴呢?

但杜甫在结尾两句,用想象的方法勾出当时滕王豪奢的场面:从鸟雀的喧呼里想象出当年歌吹之乐,从云霞的回光中想象出当年霓旌之盛,一反全篇寂寞萧瑟的景象,变成颇为骄逸壮阔的排场。

这种手法,前人或称之为“翻身作结”,或称之为“推开作结”,都是在结尾处另开一个境界,使余味隽永。

至于“实下虚成”的手法,在黄山谷的诗中常常使用,如他的《寺斋睡起》诗:

小黠大痴螳捕蝉,有余不足夔怜炫。

退食归来北窗梦,一江风月趁鱼船。

螳螂捕蝉,是小聪明,也是大胡涂。一足的夔兽,表面上看不起多足的蜈蚣,内心里又何尝不羡慕有那么多脚?这儿是用《庄子》“夔怜蚿(蜈蚣)、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的典故,少的企盼多、有的妄想无、小的期望大、暗的崇拜明,外的羡慕内,互相哀怜而各不自由,庄子从其中教人领悟无大小、无美丑、无得失、无智愚、无是非、无生死。

我从繁杂的宦海中退出来,才知道巧诈智愚、是非得失是永远没有定论的,且趁着渔船去钓一江的风月吧!这首诗的造意与杜甫的“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的造意很相近,只是比杜诗的用意更加深微。

又如黄山谷的《去贤斋》诗:

争名朝市鱼千里,观道诗书豹一斑。

末俗风波尤浩渺,古人廉陛要跻攀。

螳螂怒臂当车辙,鹦鹉能言著镍关。

顾我安知贤者事,松风永日下帘闲。

全首切准题目下笔,上六句写“贤”字,第七句写“去”字,结句点出“斋”字。大凡争名朝市、观道诗书、慎涉风波、追攀古人的都算是世俗眼里的“贤者”!但是巡回千里,所得几何?廉陛高耸,能攀多少?风波浩渺,更教人憔悴不堪!当你有了一些力量,就需要你发怒地举臂去挡车辙,当你擅长一些技能,反因此而被锁链扣住!这些都是世俗眼里的“能者”!这六句将贤能者的命运遭遇写得十分可笑,然后说:我可不知道什么是真正贤者的事,姑且在日长无事的时候,在斋内听听松风、放下帘钩来吧!

由于前面六句把人情世态写得凄凄惶惶、殷殷阗阗,使那些钻营附攀、热中名利的勾当,表现出声嘶力竭之状,而最后一句放开作结,恰像一阵闲适的清风,轻轻吹过,使人好像从闷热拥挤的世俗矮屋里探出头来,多少炎凉的念头,被松风一齐吹落了去。以这样的结尾替代了多余的结论,自有余味回荡在景物中。

后人学得此种技法,如王阳明的《山中懒睡》诗:

人间白日醒犹睡,老子山中睡亦醒。

醒睡两非还两是,溪云漠漠水泠泠。

一般人白天醒着等于在睡觉,我在山中懒睡却等于醒着,这两句的词序一回倒,颇富哲理。第三句用“醒”字顶真,某种醒某种睡两样都错,但某种醒某种睡两样都对,正待仔细分辨为何对为何错时,以不辨为辨,话全留在话外,岔开去描写山中的风景,溪云漠漠一片,泉水泠泠地响着。

#诗词#

运用朦胧颠倒的句法,不使诗意一览无遗,诗词有什么好处?

常说诗词文字要精简,为何这种多字相同写法还被说好?手法有猫腻

重言叠字的运用,可使诗词神韵倍增,文字变得活灵活现

填词《薄倖.来生缘》长调以寄命运之奇妙,情深或不寿,百感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jj/113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