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生存和繁衍是对于动物来说最重要的两件事。其中繁衍是动物的本能,即使独居的动物也有固定的繁殖期,这时它们需要同类的异性来完成繁衍,因此,大部分的动物即使再凶猛也不会对自己的配偶起“杀心”。但是,凡事没有绝对的,螳螂又被称为“致命的情人”,因为大多数的螳螂在繁殖的季节,交尾完成后会有雌性吃掉雄性的习性,在生物学上,我们称这种行为为“性食同类”。那么,雌性螳螂为什么要吃掉自己的配偶呢?在雌性螳螂攻击配偶时,雄性螳螂为什么不跑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两个问题。
雌性螳螂为什么要吃掉自己的配偶?
笔者翻了一下网上关于螳螂吃同类的说法,其中出现最多的就是:在螳螂交尾后,由于雄性螳螂身体内有雌性螳螂发育后代所需要的特殊物质,所以才忍痛将自己的配偶吃掉的。
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从生物学家通过解剖螳螂发现,它体内的营养物质与其他的昆虫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且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就为了求证螳螂“吃夫”的真相做出大量的实验,科学家们将雌性大刀螳螂分多次多情况放入有雄性螳螂的环境中,第一种情况就是将饥饿的雌性螳螂放入有异性的容器中,结果,发现,雌性螳螂直接扑过去将异性吃掉;第二次是将一只喂了少量昆虫的雌性螳螂放入有异性的容器中,几十分钟后,螳螂顺利交尾,但是在交尾结束后,雌性螳螂还是将雄性吃掉了;第三次是将一只喂饱的雌性螳螂放入有异性的容器中,两只螳螂成功交尾,而且在交尾结束后,雌性螳螂并没有吃同类的现象。
这个实验表明,雌性螳螂是否吃异性仅取决于它饿不饿,并不是什么为了后代。
是不是所有的螳螂都有“吃夫”的行为?
现存的螳螂种类有多种,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螳螂形态、习性都各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的生物学家都对螳螂这种行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不同的螳螂被搬到不同国家的实验室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一共观察了38种不同的螳螂,其中有31种存在“性食同类”的现象,只有7种没有这种现象,其中包括迷信刀螳(tenoderasuperstitiosa)、苔藓螳螂(Sibyllapretiosa)等等。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螳螂都有“性食同类”的现象。但是,毕竟试验的螳螂仅有38种,而螳螂的总数量多达两千多种,所以,我们不能用31/38来计算螳螂性食同类的几率。
被攻击的雄性螳螂为什么不跑或者反抗?
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生物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趋利避害。螳螂作为一种肉食性的昆虫当然也具有这种能力,但是,为什么雄螳螂会为了交尾把命都丢掉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趋利避害有个前提,就是这种生物通过自身经历或者是亲眼见过危险的事物,而雄性螳螂就不同了,不会“性食同类”的螳螂不会知道交尾会要命,而知道交尾会要命的雄螳螂都已经被雌性吃掉了。并且,繁衍是生物的本能。
那么,被雌性攻击的螳螂为什么不跑或者反抗呢?答案也很简单:弱肉强食。
螳螂雌性和雄性个体体型差距较大,雌性螳螂大都比雄性大一倍左右,因此,即使被攻击的雄性螳螂想跑也跑不掉,因为对手太强了。
(上图中大的为雌性螳螂,小的为雄性,个体体型差异太大)
总结
其实,“性食同类”的动物并不是只有螳螂一种,“臭名昭著”的“黑寡妇”蜘蛛就是有名的性食同类的动物,而且与螳螂一样都是雌性吃掉雄性。
总之,性食同类的动物大都有以下两个特点:在平常捕猎的猎物中就有同类和异性同类之间体型差异较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jj/10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