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当中白云聚散,江湖远逝


据港媒消息,查良镛(笔名金庸)先生于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年,金庸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并在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从此,江湖多了一个金大侠。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十四部小说再加上《越女剑》,就是金庸的江湖,也是大多数读者心中的江湖。金庸的书是不止一代人的青春,也许是半夜躲在被子里用手电筒小心翼翼地浏览,也许是上课在书桌下偷偷地翻看,场景虽不同,但看过金庸书的人,一定会被拽进书中的江湖。

那个江湖,是所有少年心中的梦。它是快意恩仇,是刀光剑影,是金戈铁马,也是儿女情长,它曾经进入我们的梦,它离我们这么近,却又那么远。金庸给我们描绘的江湖有血有肉,江湖里有刀光剑影,有英雄宵小,有佛道易儒,有人生无常,有权力倾轧,有爱恨嗔痴,也有历史大势。几千万字,洋洋洒洒,构成了“江湖”,构成了读者们心中的梦。

小时候看金庸,最爱里面的武功,无论是降龙十八掌还是六脉神剑都令人心驰神往,只希望自己哪日遇到绝世高人给我来个传功灌顶,从此天下无敌拯救苍生,行走江湖,“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班主任见我也要拱手道一声“大侠”,作业不写也就不写了,毕竟我的肩膀担负的是苍生之责。小时候最崇拜的角色也是武功高超的乔峰,或者说萧峰,一出场就是武功盖世的主,统管丐帮,面临危险不乱阵脚,胜了别人也不仗势欺人,尽显大侠之风。

长大后再看金庸,真正喜欢的是武侠二字的“侠”,梁羽生说“宁可无武,不可无侠”,“侠”是人,武功不过是侠的手段,江湖也不过是侠的背景板,所谓的江湖,哪有什么江,也分明没有湖,倒不如说是“人海”。金庸说:“我写小说,是想写人性”,金庸武侠小说对人性的多面性、深刻性与复杂性的捕捉、挖掘与表现是从射雕三部曲就可见一斑,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与黄蓉是绝对的正面人物,从不作有损于他人的事,是没有任何污点的不折不扣的好人。在《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中,杨过和张无忌的人格与人性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常常是正与邪,善与恶,同体共生,现实中的所有人不正是如此,正是这近似于现实的江湖,吸引读者,不分年龄,不论男女地沉浸其中。

有人批判金庸笔下的女子只为爱情而活,缺少她们的独立人格,但主观的艺术作品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思想,这是难以避免的。在金庸的庸笔下的侠义形象,尤其是他创作成熟时期的典型形象,都是主观化的形象,都是对于他的观念中的理想人格的外化体现。从一开始崇尚神话的儒家式的英雄,到后来追求一种平民化的人性英雄,再到最后追求的是一种复归平淡的完完全全的人,他塑造了自己心中的“侠”,他笔下人物的形象一步步走过来,并随着他自己思想见闻的加深而逐渐走向了反侠与非侠,从单纯的善到亦正亦邪,形成了完整的“侠”的形象。

金庸在小说中除了塑造他心中的“侠”的形象,还有更多的主观思想:“英雄不怕出身低,韦大人光明磊落,毫不讳言,正是英雄本色”、“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书中的人物善恶交杂,身世混乱,是他与儒家认识的冲突,很多主角退隐山林,又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他的书中又对佛教、佛学有较多的涉及,表达了金庸自己对佛教一些理论和境界的认同。

金庸用自己的思想打造了一个武侠江湖,创作江湖的人不会武功,只是一个文人、报人——我初见金庸照片时是吃惊的,这样一个看上去宽厚的人怎么看也不像是写出武侠的人,可事实却是如此,写武侠的人不会武功,看上去也不英武果决。有人说金庸的书是成人童话,他的江湖游离于现实之外,是一个虚妄的国度,可即便如此,仍有大批读者愿意沉浸在他的江湖中,为之哭,为之笑,因为他的武侠作品中的场景都是鲜活的、具有真实感的,甚至于透过这种真实感,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美丑、世间冷暖,创造这样一个世界的人,又怎能说他不是侠,不是一位大侠。

一位大侠离开了,带走的是几代人的记忆与悲欢,我们舍不得一朵花,舍不得那片桃花林,也舍不得每一个活在书里和我们脑海里的角色,这种感觉和我每次从书中世界回归现实的感觉大约是一样的,那些书中的角色,我曾经陪他们看过刀光剑影,登过武学巅峰,可他们自杀的自杀,归隐的归隐,最后只剩下我在现实世界茫然,人在世界,心却还在江湖。

金庸每一本书的结尾都值得细读,无论是《白马啸西风》的结尾:“可是哈卜拉姆再聪明,再有学问,有一件事却是他不能解答的,因为包罗万象的《可兰经》上也没有答案,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地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亦或是“诗曰”这样的结尾,都意蕴深刻,让人细细琢磨,就像一位读者所说:“每读金庸小说,到了末尾,总要偏爱地多读几遍,难以释手。而再想读却恰逢时间仓促的时候,也总会首先翻到它的结尾去再次享受与感受一番。虽然是已经烂熟了的文字和内容,重又读来却仍能够感觉到其新的韵味。”金庸先生像他的书一样迎来了他的结局,大闹一场,又悄然离去,但人们无法忘记他,正如我们的采访,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关于他的抹不去的回忆。

向上滑动阅览

刘小盐:最早接触金庸大概是幼年时读过的漫画丛书,由黄玉郎改编的金庸作品全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天龙八部》与《神雕侠侣》。我曾为杨过孤苦伶仃的命运而落泪,亦为段正淳连丧爱侣而叹息,曾敬服郭靖无私忘我的家国情怀,亦不忍于慕容复难以复国的结局。可谓点点滴滴、分分毫毫,金庸先生笔下的众多人物都曾在我童年记忆中留下过一笔又一笔的浓墨重彩。今日方知仙逝,不免湿襟。

qushiming01:多少年后,我们会给后辈讲到

曾经有那么位高人

独步武林

谁没做过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梦呢

严峰教授:“金庸的语言是高度融会古典精华、自然流畅、韵味醇厚的白话文,功力非常深厚。写人状物,模拟各种人的语气的能力非常强。仅以语言而论,跻身一流大师毫无问题。这方面就是那些‘纯文学’作家也没有几个人能超越他。”

衣酱:高三的时候没日没夜地读《天龙八部》,读到在课上笑出声和鼻尖一酸掉下来的事儿全干过。我很少在读书的时候这样,金庸先生的书却总让我这样。趣的片段趣进心里,难过却也直戳心窝,连愤怒都感同身受,急烧进心火,恨恨进牙根。

梦见那个娇俏可喜的姑娘一身红衣似乎还是昨天的事,她望着那个英雄气长情也长的人,字字珍重:“有一个人敬重你,钦佩你,感激你,愿意永永远远,生生世世,陪在你身边,和你一起抵受患难屈辱,艰险困苦。”

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一个阿朱。却再没有那幅图景,骑马打猎,牧牛放羊。

予卿:“‘倘若我问心有愧呢?’

周芷若对张无忌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这真的是她这一生中最决绝的一次绽放。在我看来,她一直是个隐忍束缚的女子,这样的性格在武侠小说里总是不讨巧的。可是金庸让她在这一刻吐露了心事。纵使这一生你我已然定局,终究意难平。”

同桌大哥:回到寝室打开手机的第一眼:

“同桌!以后再也没有武侠小说了!”

“金老已逝,世间再无武林。”

金庸老书迷张爸爸:第一次接触金庸是83版的《射雕》,当时不用说电视节目少,连电视都少。所以那样一部电视剧对我们这一代来说应该是稀有,所以珍贵。

玛丽苏患者婷婷:我小时候曾经一遍遍对着镜子练什么六脉神剑啦,玉女神针啦哈哈哈,那时候上小学去,每天坐在教室里都有一种感召感,我是武林中的人,我是江湖中的人,和他们这些凡人可不一样。

没娶到心上人的六爷:“最喜欢小龙女,看到刘亦菲坐在秋千架上的时候,白裙子在风里飘来荡去,我叼着酸奶跑到厨房冲着炒菜的我妈喊,‘我长大要跟小龙女结婚!’”

任春晓:金庸的书在于他写的不仅仅是武侠,也不仅仅是小说,他的故事性当然是好的,但还有更好的。就像《天龙八部》,是新旧两版,旧版有情人终成眷属,段誉最终娶到了王语嫣,无论之前有多少铺垫,结局总还是宽慰人心。但是新版改掉了这个大结局,《天龙八部》讲的就是有情皆孽,无人不苦,新版的每一个人都事与愿违,而这才是生活。

这也是金庸和古龙不一样的地方。人称金庸都是老爷子,他是智者,懂得生活,他写的书,有些是政治隐喻,有些是讲命运,总之人生不是一场梦,老爷子也无意做造梦者。古龙被称为古大侠,活的洒脱,写的也痛快,李寻欢西门吹雪都是华丽到不会存在的名字,他笔下的故事也是一样。读金庸觉得纠葛缠绵,读古龙酣畅淋漓。

金庸最初写书,书剑恩仇录,射雕三部曲,都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少侠天赋异禀,经历挫折奇遇,最终重出江湖,独步武林;这也是一般武侠小说的路子。可是后来就不一样了,萧峰是人品武功都绝佳的真正的大侠,可是身世命运,只能和过去的朋友喝一杯绝交酒,最后离开的时候也是只有阿紫抱着他跳下悬崖。无论怎么挣扎努力,都离不开这个命运。

再有林平之,富贵貌美的少年,也是一腔孤勇,为父母寻仇,他很努力,也曾经善良,其实从头至尾都没做错过一件事,可是《笑傲江湖》这个政治寓言,就是牺牲了他的人生和整个人性。金庸把这样的人物创造出来,又一一毁掉,这便是一种生活。

枕书眠:印象深刻的书有很多!《射雕英雄传》什么的基本都是家喻户晓了吧。他所描写的江湖、刻画出的人物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可以说就是金庸先生影响了我、甚至可以说是我们一代人心中的江湖应该有的形象。比如这段:“他的性格就像是一柄锋利无比、精钢无俦的利剑。在清平的盛世,悬在壁上,不免中夜自鸣,跃出剑匣。而在乱世,则斩蛟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折断。”生不逢时的悲哀太美了。现在已经很难有人能将悲剧写得这么美了。

我亦如独立:印象最深刻的是《倚天屠龙记》大概是小时候看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了吧,武侠小说的萌芽啊!后来又被改编成影视剧了,天天守在电视机前的日子现在依然清晰可见,它让我看到了最好的江湖,承载了我最美的记忆。

真诚待人:我对金庸的武侠作品印象非常深刻,比如说《侠客行》、《鹿鼎记》,他的书甚至可以写成一副对联:‘飞雨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是伴着我儿时长大的武侠小说大师,我对他很敬佩也从他的书中学到很多知识,对他也有很深的感情。我觉得他的文字很真实很朴实,更反映了一些时代的问题,我会永远缅怀他。

罗辑:对金庸先生印象最深的就是天龙八部了。

金庸先生笔下有隐士,书生,逍遥客,可大英雄,唯萧峰一人。

萧峰一生无愧于天地,却唯独有负阿朱。一生坦荡的背后,是塞下牛羊空虚约的痛楚,是因偏执于仇恨而一掌打死心上人的悔恨,是在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之前的一支断箭。

年少时总是颇为不解,不解萧峰的义字大于天,也不解那晚阿朱在小镜湖心甘情愿选择牺牲。

可大一点才知道什么是,唯大英雄能本色。

“四海列国,千秋万代,阿朱就只有一个阿朱”

金庸先生,也只有一个了罢。

尹成浩: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桃花落英神剑掌碧海潮生按玉箫

“靖哥哥,我死之后,有三准三不准。”

“对啦,不管死还是活,我都背着你!”

“老叫化一生杀过二百三十一人,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都是恶徒,若非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就是大奸巨恶、负义薄幸之辈。老叫化贪饮贪食,可是生平从来没杀过一个好人。裘千仞,你是第二百三十二人!”

“我见此金针,如见你面。你如不能亲自会我,托人持针传命,我也必给你办到。”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你姓杨,那我便姓柳吧。”

“可知一个人还是深情的好。假如我想念你的心淡了,只不过在断肠崖前大哭一场,就此别去,那么咱俩终生不能再见了。”

“若得凭此宝刀而号令天下武林豪杰,共驱胡虏,原是眼前的大事”

“从今以后,我天天给你画眉。”

“男子汉大丈夫,第一论人品心肠,第二论才干事业,第三论文学武功。”

“慕容公子,庄帮主,丁老怪,你们便三位齐上我萧峰何惧!”

“我本就连虚名也没有,‘浪得虚名’四字,却也谈不上了!”

“刚才是你自己在说话,我怎知是甚么畜生?”

“你这一生一世,可别去求人家甚么。人家心中想给你,你不用求,人家自然会给你;人家不肯的,你便苦苦哀求也是无用,反而惹得人家讨厌。”

“这无敌天下的秘密,就是鞑子皇帝知道了,他又做得到吗?”

“万里烟霜回绿鬓,十年兵甲误苍生。”

“你如不来,我要在这里等你十年,你十年不来,我到江湖上找你一百年!”

“拿酒来!”

王文博: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天龙八部里结局的萧峰跳崖。他武功绝世,心胸阔达,至诚至义,却陷入情感与民族的争端中不能自拔。,最终只能一死。这种悲剧让人感慨万千。

天所弃,地所殛,葬于无地无天处

胡不容,汉不解,抛此非胡非汉身

宋宋:《倚天屠龙记》主要是张无忌和金毛狮王之间的父子情,还有和张三丰等人同门师生情,还有张三丰的痴情,还有张无忌和赵敏之间刻骨铭心的相爱。有情义,有温暖,张无忌虽然优柔寡断,但是确实是宽厚仁慈的人,你可以看到他的选择与成长,很真实。

南南:他有些人物是历史上存在的,像是郭靖,但是有些人物是虚构的,比如黄蓉。郭靖,他是民族英雄当时好像是。好像是那种小人物不为人所铭记,他为了让大家记住这些人,所以说就写了他想写的小说吗,就是把这些人物开始神话。就是把一些什么武功啊,什么葵花点穴手这些东西弄进去。

腐草:最喜欢神雕侠侣

因为杨过的武功炫酷

也因为小龙女的清丽绝俗

自己拼凑的小诗送给金庸先生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投笔埋砚查老去从此世间无江湖

不煽情:最喜欢天龙八部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真的算很有缘分吧

看见哥哥在玩这个名字的网游

结果却给我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

从此开始痴迷金庸的武侠故事

我想

他不仅是一代人的回忆

更是因为他才有了一代代人心中江湖

纵然苍颜白发今已仙逝

愿与他再见与江湖之中

喜悦相逢仍是少年模样

煦:最爱神雕侠侣

脑海里

她一袭白衣若雪私身藏烟雾

‘当真是洁若冰雪,也是冷若冰雪’

他月下长衫飘飘,似清风朗月

‘当真是剑眉星目,也是神采飞扬’

一身姑姑,一声过儿曾期许的相濡以沫,终换作物是人非戚戚然,相忘江湖两相欠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他似烈火暖冰霜,她似至情感天地。这一世红尘中的遇见,那一眸回首的浅笑,像随风散落的朱砂,不偏不倚,正中心房。惟愿三生石上,那一袭白衣永不湮没那一身潇洒永不褪色,走过奈何,不惧孟婆...

不渡秦淮:看《倚天屠龙记》,我最爱敏敏。永远记得她‘‘我偏要勉强”时的那种倔强与高傲,也记得她在无忌哥哥面前的娇俏与刁蛮。先生说过‘‘赵女灿若玫瑰”,是您给了她最美的样子。

wcy:你在,江湖在,侠道在,成人世界的童话在

你走,江湖不在,侠道不在,成人世界再无童话。

我行其野:我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翻开金庸的书,当时懵懵懂懂,连作品名都不知道,看到了第88页,只是觉得奇奥无穷,最终那个晚上是我的爸爸妈妈强制停止我的阅读,叫我去睡觉,所以当五年级再次拿到金庸的时候我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爸爸妈妈一直觉得我的近视就是当时导致的。《飞狐外传》是我最近才读的一本,金庸老先生说他想在这里完善一个大侠的形象,不为情面,不为美色而动摇的形象,而我读的过程中也偶尔会感到这个人怎么如此不懂交际,怨胡斐被外表困住不能爱陈灵素。可是也许就是这样,当一个人需要为了正义而搏击的时候,就注定不能充当一个八面玲珑的交际者,而爱美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天性。金庸在后记中说过他本人很爱陈灵素,而也许正是因为爱而不得才成全了陈灵素的形象,如果陈灵素是幸福的圆满的,她的形象还会有多少更丰富的价值呢?

LXY:第一次接触金庸作品还是小学时,湖南台经常在午间放映古天乐、李若彤那一版的《神雕侠侣》,还有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陈小春版《鹿鼎记》、黎姿版的《倚天屠龙记》(其实是《倚天剑》和《屠龙刀》),等等。不过,在这些之中我最熟悉的应该是《神雕侠侣》,因为原来家里买过一部,自己翻了有四五遍。每次看都会很入迷,能连着看几个小时不放手。

金庸先生文笔甚佳,这是大家所公认的;而我更看重的,是金庸“写史”的能力——他的作品背景基本都选择真实的历史时代,而他的作品很多时候又影响了人们对某一时代(甚至应该说,是很多时代)的认知,某种程度上来看,他也“改写”了历史。能有这样的成就,自然要归于他过人的叙事能力和宏大的历史架构。毕竟,他每一部作品都有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情节又非常复杂,又有十余部之多,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一个历史专业的学生,这也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风来梳竹:金庸先生一生豪气荡然,侠义情怀于书中可见一斑,小时候看《射雕英雄传》改编的剧我喜欢郭靖的单纯和善良,后来我喜欢上了文字,再读时,我却像掉入了月亮的陷阱里一般喜欢上了这个敢爱敢恨,坚强执着的女子——穆念慈。

书中有:

完颜康道:“令爱如此品貌,世上罕有,我又不是不生眼珠子,哪有不喜爱的?”穆念慈一阵红晕罩上双颊,把头俯得更低了。

杨康生性阴冷孤僻,喜争强好胜,唯独他见念慈时说的这句话让我心里一颤,或许就是两个相爱的人,比武招亲时,他捡了她的鞋,他和她于是一眼万年,在誓言说出口的那一霎,心无比虔诚,情堪比金坚。

后来杨康经历颇为坎坷,心性变得阴暗,可念慈还是如初见时一般爱着他,甘愿与他在荒郊野岭过无人问津的生活,最后杨康为了他的野心远走,念慈却生下她的过儿,等着她的阿康回家…

“我们可以重新开始?你耕田,我织布……”她对爱情的执着,在不幸生活中的坚强,让我坚定地爱上了这个女子,俗语说气质若如兰,就该是念慈姐姐这样的。

金庸先生走了,念慈姐姐的爱情仿佛落幕了,射雕英雄传的故事仿佛落幕了,可是,那一片江湖义气,那一颗铁血丹心依旧让人难以忘怀…

亚历山大·爱新觉罗·翠花:看神雕侠侣时惊艳世上怎会有如此绝尘脱俗的小龙女,也痛恨金庸为何任她被玷污。随着年龄增长,渐渐才懂了金庸先生对人事态度的老辣,于是乎,对他肃然起敬。

Pudzuak:没有哪部小说比连城诀带给我的触动更大,没有哪种爱情比他笔下的男女之情更为真挚。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还有四部我没有看,总想着将来总会有机会去细细品读的,可现在金庸走了,再去看想来总会有一些失落感。

没有出生于他的年代,没有亲身去经历那个武侠梦,是一个遗憾。

语无伦次,以及参与刷屏,见谅。

小蘑菇:初中才开始看金庸,那时候第一次翻开射雕英雄传就给被他雄伟的文笔所吸引,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是个普通人,一入江湖,生不由己,从此不再回头。有人向往江湖的自由和潇洒,谁知大侠心里可能只想做凡人。也许人生也是如此,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人生总是如此矛盾。愿天堂还有仍有你的江湖

桓:我最爱笑傲江湖,虽没有射雕那样深入诠释的侠之大义,但给我精神上的自由,能笑傲江湖就能笑傲人生。射雕是国,家,个人层次上的高一级诠释,但我更喜欢个人精神上的自由

戚可为:喜欢金庸,如果要问具体是哪一部作品,为什么喜欢,回答却也困难,这好比喜欢一个人,只是想跟他在一起,金庸的作品亦是如此。他的作品代表我们成长的印迹,代表那个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看书的少年,那个与友人抚杯畅谈聊发轻狂的青年,那个日渐沉静却总想象江湖侠气的中年。他的作品是融入生活点滴,又穿越历史长河,是现实又呈现理想状态。

小央:对《神雕侠侣》记忆很深刻啊在小学时候电视上小龙女的惊鸿一瞥,大侠在江湖中的一笑泯恩仇,让我对古代第一次有了憧憬,会想是不是那时候的人们都会轻功能飞檐走壁,羡慕过去的人们生活的地方不叫社会叫江湖。后来又陆续看了《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仿佛就真的有这么一群人这样一段传奇存在过,金庸先生对武侠小说的贡献不仅是创作更是升华。写书的人离开了,留给我们的,是青春的珍贵回忆,是年少时曾血气方刚的侠意。先生千古。愿江湖再见,快意恩仇。

刘丽: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候为了看那个神雕侠侣那本书把妈妈的那个上夜班去要用的手电筒的电池都用完啦,然后等她去上班要用的时候就已经没电打不开了。而且当时的农村家里还没电视机,村里只有专门放录像的,为了看《射雕英雄传》,经常偷着跑去看,怕影响学习被妈妈追着骂。

黪璟:神雕侠侣忠贞不渝誓死相随

天龙八部肝胆相照兄弟义气

鹿鼎记人世凡情文化交融

笑傲江湖恩怨情仇笑看红尘

倚天屠龙记苍生缭缭与谁争锋

崖余:我第一次接触金庸是在初中,阿姨在我生日送了我一套四本的《神雕侠侣》。它简直是我枯燥的初中生活里的一道光了,四本书在同学之间传看,在每个短暂的课间换到另一个人手里,甚至在课堂上偷偷在抽屉里翻过一页。金庸先生用他的书、他天马行空的想象构建了一个世界,一个人们可以在其中恣意挥洒热血的世界,快意恩仇爱憎分明,被困在教室里的时候我会想,那就是我最想要的自由啊

森林:

昨夜读苏轼《醉翁操》: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想,世间只一欧阳修,也只得一苏轼。

今天看到这消息,忽觉此词意也合衬金大侠。

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

我没有很悲伤,因为早知道老一辈大家的陨落甚至传统文脉的断落都是无奈而不争的趋势。

《天龙八部》里,阿朱的锁片上刻了12个字:“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安宁”。

阿朱做了乔峰的天上星,而金大侠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天上星。

Hocean: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震惊且茫然。好像一个时代被翻过去了,然而那些不朽的传奇又永远留存了下来。还记得幼时,窝在父母怀中看《神雕侠侣》,想象着有天也能有一身绝世武功,在江湖中快意恩仇。也记得在暑期,荒废学业,沉迷《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仿佛自己确实已经来到了金先生的武林之中,没有作业,没有时间概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群雄如太阳朝升暮落,叙写传奇。感谢先生在最好的时光,给了我一个最瑰丽的武侠梦。

Nymphalidae:关于金庸,印象里总是一个和蔼的老先生,对于写作却从来都很认真。他一版又一版地修改自己的作品不断丰满笔下的人物构建了一个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江湖。其实相较于古龙笔下的人物,金庸先生的作品更加入世,除了江湖,还有人性,还有政权和社会风物

岁月静好:印象最深的还是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这本神剧有不少电视剧版本,早年是刘德华版,之后古天乐版,接着是黄晓明版,不胜枚举。我最喜欢的还是黄晓明版,这部剧是在我的家乡象山影视城拍摄,如果没有神雕侠侣,就没有象山影视城,也就没有象山旅游业的发展。更激动的是,当时金庸先生还亲自来到象山,他朴素的外表,智者的谈吐,让我深深钦佩。

臻臻:《天龙八部》人物塑造的很饱满,即使是小说中的边缘人物,也能从文字中看出他的有血有肉。

一位突然被采访茫然不知所措的学长倚天屠龙记特别喜欢文字中描述的张无忌的励志成长故事,情节设置的十分巧妙,跌宕起伏,催人一次又一次的翻阅。

咸鱼:最喜欢林青霞饰演东方不败的那一版笑傲江湖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让我沉迷,可以说是最经典的改编电视剧之一了。我想,金庸之后,再无武侠。

sweetie:天龙八部吧,比较经典,虽然里面都是靠运气的主角,还不止一个主角,但是金庸老先生却写的很严谨,给我们一种恣意江湖的快感。

炸鸡大将军:金庸先生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射雕英雄传》。虽然《射雕英雄传》在情节上和《鹿鼎记》《笑傲江湖》等作品有差距,但是其展现出的格局是最让我崇拜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射雕英雄传》开篇一首满江红,在靖康之耻犹未雪的背景下,道出了无数江湖儿女的侠骨柔肠,有强烈的民族悲愤感和家国情怀,而郭靖忠义节孝,悲天悯人,心系天下,也是我心中最完美的大侠形象。

韩秋:印象最深的是《神雕侠侣》,我觉得武侠是中国人的浪漫,虽可问鼎江湖,但却只愿护你一人那种感觉吧,借古龙一句“多情剑客无情剑,道是无情却有情”,看法的话,可以用诗描述的一生,很浪漫。

心塞塞:今天刷微博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条金庸去世的消息,我没在意,顺手就划了过去,毕竟这些年,金庸已经被去世了n次,只是陈词滥调罢了。没想到半小时之后,突然有人在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北京看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yl/262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