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从李小龙到古惑仔聊聊香港漫画改编


缘起李小龙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要讨论香港漫画改编电影的历史,李小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李小龙演过漫画改编的电影吗?演过的。他第一次担纲男主角拍摄的电影,《细路祥》,就是改编自漫画家袁步云的作品。

这部风格诙谐的作品很有漫画的趣味。事实上,它很容易让人想起《三毛流浪记》,也是以一个古灵精怪的「顽童」为主角。我猜测,年冯峰导演要拍这部电影,是因为年电影《三毛流浪记》的成功。

但是,说到李小龙与香港漫画的化学反应,《细路祥》只是其中九牛一毛。李小龙对香港漫画的最大贡献,就是「李小龙热」本身。功夫文化、武侠文化在李小龙之前就已经扎根香港,但是港岛文化一直缺乏这样一个有着超然自信的形象来进行精神的投射。因为「李小龙热」,香港的「打书」(功夫漫画)才能星火燎原。七十年代初的打书双雄,一个叫《小流氓》(后来改名叫《龙虎门》),另一个叫《李小龙》。当时的香港尚处在版权蒙昧时代,所以《李小龙》这个名字也没引起任何纠纷。《小流氓》的作者黄玉郎则打造了一个叫「王小虎」的角色——取名的用意昭然若揭。

「李小龙热」为香港漫画的蓬勃发展点了一把火,才能让香港漫画在八十年代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马荣成奠定的细节写实的画风才是香港漫画的代表,因为只有这种风格的漫画,才让你一眼就看出「这是港漫」。

七八十年代香港电影产业的极度辉煌,给香港漫画提供了无尽的营养。到了九十年代,成型的港漫才走到了反哺电影的这一步。

*《李小龙》早期和晚期的封面一对比,很容易看出香港漫画是怎么成型的。

漫改电影如何成功?

漫画改编成电影,成功的方法肯定不只一种。主流的方法大概有两种:

一、攫取原著的精华进行电影化的呈现。比如《金田一少年事件簿》。

二、借用原著的框架(角色、人物关系、关键情节……),表达自己的东西。比如《龙珠:全新进化》。

如果是第一种方法,难度就在于你做得再好可能也只是个高仿品。

如果是第二种方法,难度在于你只有「超越原著」一条活路。

到目前为止,港漫改编电影,就影响力而言,最成功的,应该非《古惑仔》莫属了。

空前绝后的《古惑仔》

先说原著。

香港TVB的电视节目《画时代》里,香港漫画研究者彭志铭这样说:

香港这么多套漫画里面,编剧最成功的就是牛佬的《古惑仔》。撇除其题材是江湖关系之外,在剧力和表达力方面要说最好的漫画,我觉得仍是《古惑仔》。

以我这点可怜的港漫阅读经验来看,这话说得很中肯。

《古惑仔》漫画为什么会这么成功?

明星脸的漫画角色

首先,上承《英雄本色》《天若有情》,《古惑仔》的本质是把武侠片里的古代江湖放到时装背景里来演义。陈浩南在漫画里的外貌原型是《天若有情》里的刘德华,山鸡的外貌原型是梁朝伟,太子这个角色的外貌和名字都来自《明月照尖东》里的张学友(加上原型是黎明的阿郎,四大天王里只有郭富城被无视了)。当人们对武侠片的热情未减,而这种情怀又能投射到现实时,这股热潮瞬间就掀起来了。

*牛佬后期在漫画中加入了「伊健」一角,外表即郑伊健,且「伊健」手下有小弟「小春」。

*以张学友的电影角色为原型的「太子」,连张学友脸上那条刀疤都画了出来,只是从右脸换到了左脸。

十足的港岛风情

《古惑仔》的一大特点是它浓烈的香港风味。洪兴社十二「揸fit人」,上承《小流氓》十八区流氓的划分,又与香港人熟悉的地域特征、政治民生密切相关。像一把双刃剑,这是它在香港人气爆棚的原因,也是它在改编电影以前未能冲出香港的原因。香港人熟悉的人名、地名、都市传说,还有那颇有神韵的粤语对白,都让这部漫画难为外人明了。比如「太子」这个名词对于香港人的意味,是绝大多数外乡人不知道的(《古惑仔:江湖新秩序》里还玩了这个梗,更是让外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段子)。

再比如影射何鸿燊的「赌王贺新」。比如因为「春夏之交」事件性格大变的「狂人」。比如九三年加入的角色「屯门色魔」。比如九八年加入的角色——印尼归来的曾遭排华事件的「金毛虎」。比如近年的走私iPhone情节。

这些背景情况只是打造了《古惑仔》能红的基础。要风靡两岸三地,漫画的素质是一定要过硬的。如彭志铭所说,《古惑仔》的编剧和表达在香港漫画界是出类拔粹的。

这是世界上最多期单一连载的故事漫画

作为最多期数单一连载故事漫画,《古惑仔》其实不可能保持超高的剧作水准。这样高频率地连载下来,没有机会修订,没有时间琢磨,所以出一些漏洞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比如乌鸦临死时念念不忘的奔雷虎纹身,画成了龙形,作者意识到其不合理,所以在第二期不得不特别更正……)。

幸而其他香港漫画家也要不停赶工,像刘云杰这种磨洋工式的创作者是很少的(其实刘云杰跟冨樫老贼比起来已经是劳模了)。相形之下,《古惑仔》在剧作上的亮点很容易耀眼。

后期的《古惑仔》漫画我没有看过,所以无法置评。前期的话,画到雷耀扬的时候,剧作水平已经下降得有些厉害了。问题的根源在于雷耀扬这个角色是以「食脑」(靠头脑吃饭)为特色的,而「食脑」的剧情是最难编的。

所以在我看的那部分《古惑仔》漫画里,最精彩的部分是乌鸦篇。这一部分里人物和剧情都张力十足。譬如何勇这个角色的丰满,无比贴近普通人的感受。从卑微到发迹再到破落,何勇的人生轨迹充满戏剧色彩又极度真实。他的戏分在漫画里断断续续不紧不慢,铺垫得极佳。作为乌鸦的小弟,何勇的角色描写方式其实是和乌鸦反过来的。乌鸦是以东英社「下山虎」的身份威武出场,后来才挖掘他的过去;何勇出场时只是微不足道的送报仔,跟着故事才慢慢成长。这部分的编剧工作里,最出彩的安排可以说是乌鸦父亲「黑虎」的穿插。一个偶尔出场的龙套角色,拳场里孱弱的清洁大叔,在乌鸦面前左一个「乌鸦哥」右一个「乌鸦哥」低声下气的老头,居然是乌鸦的父亲,曾经的地下拳王。之前的「不动声色」做得太妙,这个反转才如此漂亮。乌鸦与父亲的「最后的晚餐」,更是张弛有度,精品中的精品。一番热情寒暄冰释前嫌之后,在颇具父子温情的气氛中,乌鸦用一张Q版脸笑着说,「吃饱该埋单了」。

「你喝多啦?又不是在大排档吃火锅,埋什么单?」

「帮你埋单咯。」

在唱诗班欢乐圣洁的「哈里路亚」歌声中,乌鸦不断手起棍落,鲜血飞溅。

《古惑仔》的「扣儿」留得好,是在香港漫画中比较突出的。比如,故事里模仿《射雕英雄传》里的南希仁和朱聪,让阿维在死前留下一个未写完的字,使真凶成疑,同袍猜忌。比如某期最后一页,是阿维和大飞被敌人用碎骨刀狂砍,生死不明——少时很难找到几本《古惑仔》漫画,所以不知道后续情节的我焦虑了很久。

该说改编电影了。这些精彩的情节为什么没有被改编到电影里?这个问题让我纳闷了很久。后来才想明白:在一部一百分钟左右的电影里,几乎所有的情节都需要为主角服务。例如,原著里靓坤夺权做洪兴社的龙头,其实是蒋天生将计就计做的局,靓坤只是被算计了。作为一个桥段来说,这本来是很别出心裁的,但是蒋天生的聪慧在电影里是无足轻重的——情节只能围着陈浩南转,不能围着蒋天生转,所以,还不如把它简化了,变成「目无尊长的靓坤夺权篡位」。

除了这些遗憾之外,《古惑仔》电影还有很多缺点。少年时虽然看得热血沸腾,也知道作为电影来说,它的品质并不高。大部分演员表演浮夸,画面粗糙,镜头不流畅,后期的配音也感觉怪怪的。

*就算弃用原著的桥段,原著的一些分镜也是现成的故事板。这么突显戏剧变化的分镜,在电影里却改得十分平淡。

九七前后,人心古惑

那《古惑仔之人在江湖》是怎样掀起香港的黑帮电影狂潮的呢?

选题就赢了一半。

作为武侠江湖在现实生活的投影,古惑仔世界的最大吸引力就是风火海唱的那首主题曲的歌名,《我话事》。

我说了算。

九十年代中期,香港人在九七回归末日情结中彷徨,大陆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迷惘。社会秩序正处在大洗牌时代。古惑仔世界的混沌,正符合当时世人对社会的看法。对法治秩序没有信心,只能寄望于地下秩序。大家都期待「上位」,期待「我话事」。

然后,为了引起共情,片方做了一件为人诟病的事——让主角成为正义的化身,而不是像原著那样经常提醒读者黑社会的本性。连黄玉郎画《小流氓》,也要告诉大家,主角是靠收保护费生存的。《古惑仔》原著里,洪兴社收保护费、经营风月场所、贩毒……有很多篇幅展现了香港黑社会的真实面貌。但是到了电影里,收保护费这事就不提了,毒品也只有包皮在愉悦的气氛里掏出来几秒逗弄牧师的一包「十字架」。

原著确实对主角进行了英雄化、浪漫化的修饰,但也并没有让几个主角成为正义的化身。何勇想要改邪归正时,大天二反而怒斥将何勇引来洪兴投靠的大头仔,而将何勇轰走——那一刻可能让很多读者共情的反而是何勇这个本来的反面角色了。大佬B(B哥)之所以惨死,甚至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找的——因为他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情义是这些人的幌子,但是利益却是他们的驱动力——原著中没有刻意去掩饰这一点。

但是电影里没有这些反省。靓仔南一伙人就是义气代表、正义化身,为社会铲除了靓坤这样十恶不赦的人间败类。

其实我是在看《骗中骗》的时候意识到编剧的这一种诡计的。《骗中骗》的开头玩Pigeondrop骗术时,受骗者开心地上了一辆出租车,然后去了投递地点的相反方向。编剧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因为这样受骗者就成了心术不正的坏人。这样罗伯特·雷德福才能成为伸张正义的「惩罚者」,而不是声名狼藉的骗子。

当你的主角要做坏事时,就让这件坏事害到一个坏人。黑白瞬间颠倒。

我曾经很不喜欢《食神》,也是因为它长了一张有关部门的嘴脸。「说我差是吧?还有唐牛那样更差的。跟唐牛一比,我是不是像神一样可爱?」

声妓晚景从良,半世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一生清苦俱非。

所以《古惑仔之人在江湖》里,一定要对巴闭、靓坤的「恶」进行细节描写,让观众觉得自己像被巴闭欺凌的捏脚小妹,像酒吧门口跟女孩亲嘴时莫名其妙被靓坤抓住头发扭过头的路人甲。

不知道是编剧力所未及,还是故意留下的「后门」,电影里还是有一些值得琢磨的细节。

比如,靓坤篡位时,细数自己的功绩,说得有板有眼有实有据,各位揸fit人大多赞同,就算不赞同也无可反驳。这么说来,若真是「能者居之」,靓坤当龙头是说得过去的。

比如,杀大佬B时,靓坤细数大佬B的罪状,说得也是有板有眼有实有据:靓坤的两桩生意被大佬B曝料给警方,导致靓坤损失了七千多万。二人同为洪兴揸fit人,大佬B居然把同门的事曝给警方,这在「江湖」里,在「地下秩序」里,确实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如果主角光环在靓坤身上,杀大佬B根本就是「替关二哥收你皮」,是一件替天行道的事情。

不幸的是,靓坤不是主角。

当然,几乎没有观众会留意这种事情。因为靓坤居然连大佬B的老婆孩子都不放过。

选题赢一半,赢在应时应景,给了人们一个「建立自己的秩序」的幻景。所以年的《古惑仔之龙争虎斗》和年的《古惑仔之胜者为王》都呈衰落之势,就是因为观众的雄心壮志衰退了,而不是因为《龙争虎斗》没有山鸡,也不是因为《胜者为王》离开了香港。事实上,这两部是讲政治讲得最多的,明喻暗喻弄得最用心的,但无可奈何花落去了——片中的悲观情绪正是当时港人心情的真实写照。

这么说也不全对。有人说《古惑仔》的最后两部缺乏亮眼的反派才是其不够精彩的原因,这么说也有一定道理。在主角演技普遍稚嫩的时候(只有陈小春的演技一直在涨),《古惑仔》前几部其实是靠吴镇宇、黄秋生、张耀扬撑起来的。每次要数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反派,《古惑仔》里的吴镇宇和张耀扬永远不会被落下。张耀扬还在《古惑仔之战无不胜》里贡献了我心中最帅背影之一(另一个是《放逐》里的任达华)。

到后期演员功课集体乏力,《古惑仔之胜者为王》已经出现了金士杰老师一开口,其他演员都像金老师教的台词班初级生的状况了。

所以,虽然选题赚了大便宜,电影本身的优点也是需要探讨一下的。

靓坤其实来自《这个杀手不太冷》

先说靓坤。吴镇宇的表演是公认的本片最大亮点。事实上,从某些层面来看,吴镇宇的靓坤其实跟后来希斯莱杰的小丑是很像的,特别是他们都为角色打造了识别度极高的声线,靓坤掏档的动作也像小丑整理头发一样让角色更丰满。但吴镇宇直接偷师的对象,应该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加里·奥德曼(正如后来张耀扬扮演乌鸦时偷师杰克·尼科尔森的小丑)。殓尸房里,靓坤用手指示意女伴过来,然后说,我现在「兴过火屎」(怒不可遏),然后把她的头按下去。我第一次看这场戏的时候才十三岁,并没看懂这场戏是什么意思(……),但一直记得靓坤之后的面部表情——确实有加里·奥德曼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磕药的感觉。

剧本方面,不能说很差,但确实很平庸。但是文本却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放下屠刀,立地信耶稣吧。」

「你知不知道义字拆开是什么啊?我是羔羊。忠心,就是一把剑插入心。」

「其实呢,耶稣也收小弟的。每个小弟都是自愿跟他的……还有那个犹大啊,还做义忤仔(叛徒)呢,督埋背脊(去告密)。Peter呢,三次不认他做大佬。而他也没生过气,也没执行过家法。」

「你大佬有没有耶稣这么狠,钉十字架?」「耶稣有没有胆量吃十字架(迷幻药)?」

「B仔,你比共产党还凶啊。」

「出来混要说话算话,说过要他全家死就全家死。」

「想盖国旗啊?」

很明显,亮点基本上都在靓坤和牧师的戏分里。牧师这个原著中没有的角色绝对是改编得最成功的一个地方。牧师以教化者的身份出现在一部黑社会电影里,从剧情设计来说绝对是点睛之笔。牧师在《人在江湖》里的串场,也有《马达加斯加》里那几只企鹅的效果,只要一出场,绝对让你欢笑。

而这些漂亮的文本背后,还有扎根于香港文化的细节——这是出了香港就没多少人看得懂的段子。牧师说,「你知不知道我以前的外号叫什么?重炮啊!」不认识扮演牧师的林尚义、不知道他这个外号的话,你肯定不会像香港人一样笑得心领神会。「西贡大傻」成奎安说,「去年我投不到票都上了电视」。这更是非香港人不能懂的段子了。即便是很火的那句「说过要他全家死就全家死」在粤语里也更有韵味——谁叫国语里没有「冚家铲」这种表达呢?

独树一帜的摄影手法

《古惑仔》的摄影其实是很有亮点的,这是我小时候没有明白的。小时候只觉得镜头太晃,动作场面不够过瘾——小孩都关心「打」得够不够酷。后来稍微懂些入门的知识了,才知道号称「香港手持摄影第一人」的刘伟强在这个系列里是怎样的如鱼得水。特意去留意摄影才会发现刘伟强的手持功力。当然,焦点不在于刘伟强的手持炫技,而是这种拍法与本片内容的契合程度。如果像《无间道》那样精致大气,就不会有手持拍摄的纪录片气质,也就少了那些市井气息——而这股市井味道,正是故事背景需要的。

而最有意思的地方,也不在于它的纪录片气质,而是刘伟强怎样用这种拍摄风格回避了闹市拍戏的围观群众问题。在香港闹市拍戏是很麻烦的,基本不太可能封路,群众又喜欢围观。杜琪峰导演会比较淡定地旁若无人地拍摄,因为拍的反正是街头枪战,有人围观也是正常的。而《古惑仔》并不是一到街头就砍人,有很多场只是普通的街头戏,所以控制场面的难度大很多。刘伟强也想了很多办法。

-

比如用仰拍避免在背景里出现围观人群。

-

比如捕捉前景里运动的对象,使背景一片模糊。

-

比如用夸张抖动的手持镜头,让你连前景里的拍摄目标都看不太清,更别提背景里的围观群众了。

-

比如用超长的快门时间来造成画面模糊(这一招几乎成了该系列电影的招牌)。

-

比如拍远景的时候在车上拍一个运动镜头,就不用在街头摆出成套设备引人围观。

-

然后近景和特写的时候用大光圈使背景模糊。

-

比如租一队车,停成一线,形成一道屏障,遮住大部分围观群众。

-

当然还有终极必杀技:直接拍摄围观人群,用到影片里。

香港电影界毕竟向来擅长在没有好莱坞制作环境的情况下用低成本完成任务。

该总结了。《古惑仔》的改编成功,说到底,还是源于选题的成功。普通导演就是这样,拍电影选对了题,就会成功。牛逼导演则不用理会——杜琪峰拍《黑社会》的时候,才不会考虑黑帮电影是否已经过时。

是时运帮助了刘伟强,正如时运在几年之后又给了他《无间道》。摄影功力虽不消说,刘伟强在香港电影界运气也是数一数二的。

因为这次改编漫画这么成功,《风云雄霸天下》才会找上刘伟强。

风云·雄霸天下

此时香港已经回归。《古惑仔》的市场正在衰退。香港电影也开始进入衰落期。时政变化对香港电影的影响,直观地体现在不再出现的中英文字幕——那是港英政府强制要求的。所以《古惑仔》从《战无不胜》开始就没有中英文字幕了。

《风云雄霸天下》是一部有里程碑意义的改编作品,因为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港漫」改编作品——在电影的画面风格里植入了港漫的血液,而不是像《古惑仔》一样简单地插几幅漫画到电影了。

*雄霸用功力集起砖石卷成漩涡,这画面有满满的香港漫画感。

《风云雄霸天下》获得了巨大成功,主要因为作为第一部用电脑特效打造真正港漫风格的电影而具备的猎奇吸引力——就电影本身而言,它依然算不上佳作。

投资公司看到这盛况,便误读了市场,立刻上马马荣成的另一部作品《中华英雄》。可惜猎奇的潮流转瞬即逝,《中华英雄》空留下一首传唱还算广的主题曲。

「哪怕雨点打遍茫茫天下,不敢落在我的头发。」

《中华英雄》漫画早就因为没有销量而休刊了,岂能与发行风头正盛的《风云》相比?更何况,在九七回归和九八金融危机之后,在九九年推广一部宣扬中华民族主义的电影实在难于撼山。

看,对普通导演来说,还是选题重要。

在此之后,《龙虎门》也是一部突出的港漫改编电影,因为它成功地嫁接了港漫的美术风格和甄氏动作——可惜,依然没有一个好故事。

彭氏兄弟,永远视觉第一

而作为彭氏兄弟的脑残粉,我更想说的还是《风云II》。

这些图不是漫画,而是《风云II》的电影截图——当然,可能看港漫看多了的人才会觉得这是漫画的图。

用逆光使背景白得像漫画分镜框里的空白,用单侧光源造成浓重阴影,用虚焦丢掉细节来模拟漫画效果,彭氏兄弟是铁了心地要重现港漫风格。从这些画面来看,也不太可能有更成功的模拟方法了。

资方应该没有意识到的是,彭氏兄弟是一对彼得潘,两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们就是《无声火》的男主角,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善与人沟通。在彭顺家里,李心洁扮演的角色一定是母亲多过妻子——看《逃出生天3D》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猜测得到了验证。李心洁越来越干练,一定是长年照顾彭顺的后果。所以,看到彭顺与小三的新闻,特别是看到报道里描述彭顺对记者说「有亲嘴吗?你们拍到了什么?」时,我知道别人觉得这有多么不可思议,我却觉得完全符合我的预期。他们兄弟俩,就是《无声火》里的阿刚,做着一些自己觉得「酷」的事情,不会意识到这些事情是否对别人造成了伤害。

所以没有制片人紧盯着的时候,资方就在冒很大的风险——你不知道这次这两个孩子又想玩什么。《风云II》拍出来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他们俩想在电影里呈现港漫。

彭氏兄弟的万剑归宗,比雄霸的那些砖石又进了一大步。

-

用烟雾使部分画面模糊,突出中心——对应的是漫画里用细节的多寡来实现「对焦」。

-

漫画里才有的夸张透视比例。

-

不像美漫里的倒三角肌肉男,仙风道骨、玉树临风的身段,才是港漫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推崇的形象。

马荣成说,「读者应该会满意的,连我都满意,我觉得大家应该都满意。」

如果赌的是画面,资方是不会失望的。在华语电影圈里,热衷于做画面实验的先锋派生力军,只有徐克和彭氏兄弟。《风云II》花了五千万做特效,对白却只有两百句。当然,如果你看过《无声火》,就不会觉得这个对白量小得出奇了。

但是这部影片与《无声火》有本质区别。《无声火》里,他们在用画面讲故事,而不是台词来讲故事。而《风云II》里,画面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单纯为了炫画面。两百句对白,为的只是把接连不断的打戏串起来,最后一场断崖决战更是两个人打了二十分钟——虽然这二十分钟特效华丽的刀剑相加里依然有人物层次,有内心戏分,但层次仍显单薄,内心仍缺变化。

所以人们才说《风云II》是「武戏一百分,文戏零分」。

可是这就够了。彭氏兄弟要的,也就是这「武戏一百分」。

李弱可

嗐,客气啥啊~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湖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yl/22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