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CKER》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以功夫为主题的游戏。身怀陈家秘传少林拳绝技的英雄在“邪拳寺”一路闯关将暗杀集团清零。从海报风格上看,个人认为这游戏设计的feel还是来自香港八十年代的功夫片,甚至更像漫画《中华英雄》,挺好看的。我想不用多说,海报上的日文内容一看就懂:抬腿一踢,恶人瞬间倒地,主角顶着光环胜利!!!
(游戏的出品公司依然是konami,前几篇里有详细介绍,不多述。)
(konami出品与少林之道同类别的游戏KUNK-FU,相信很多人都在FC上玩过。不过,我最早见到这游戏的时候也还是街机。)
(八十年代中后期影视界涌现出大量的港产功夫片)
在我上到小学时是受香港武侠功夫片深刻影响时代。国内受这种文化影响首先来自电影《少林寺》,该片引得许多男孩子看完后就要辍学剃光头出家,也有对牧羊女一往情深,希望自己成为一只小羊,被她温柔的皮鞭轻轻打在身上。
不过,我那时看到的很多还是受李小龙影响的“后现代”电影。这些功夫片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你分不清楚它的时代背景。有时看着像晚清,有时又像民国末年,有时多种历史元素杂糅在一起。文化表现上有很多忽悠人的东西,非常好的延续了农耕社会中“江湖”的含义。但,我们因为不懂,所以也不计较。对小孩子来说,片子打的热闹就行。
(八十年代香港漫画黄玉郎早期作品)
香港黄玉郎早期的漫画创作也是这个路子。最后主角总要是像李小龙一样光着个膀子迎着风雪,拧着满身的腱子肉在终极BOSS面前撒点野...
这些香港影视作品与漫画的内容里有着诸多“自欺欺人”的成分,非常不注重科学发展观。似乎主角只要遇难就能得到一身好本领,假若能成为残障人士就更是如龙似虎,所向披靡。(在此推荐一下邵氏SB公司在七十年代拍的《残缺》,去看一下,电影制作的非常认真,但荒谬感不是一般的赞!)真真是应了中国那句谚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英雄们也都由“大丈夫宁死不屈”变成“大丈夫能伸能屈”,逐渐“成熟”。
长大了,就逐渐明白:李小龙是影视功夫,李连杰是武术表演,成龙乃江湖杂耍。
闲磕少唠,还是回归主题
游戏中玩家由寺庙的大殿开始,一直打进最后的需要先铺垫一局解决若干小喽啰,而后在同一关BOSS出现与玩家对决。游戏一共是五关,由易到难,随着逐渐过关的深入,小喽啰、BOSS技能都会增强,场地也变得复杂许多。而主角的能力依旧是一成不变,想要过关斩将,靠得是个信念(续币)。
当年我们这些孩子也都会轮流充当主角玩现实闯关格斗,其它孩子做辅助。大家都心有灵犀,一般来说,前面扮演小喽啰的孩子都会模仿影视或游戏里的台词或招式先排队与主角进行搏斗,比划几下后就捂着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假装死去。等到主角与扮演首领的开始交手后。他们再扮演围观群众摇旗呐喊...
(为了更能说明剧情,专门画一幅阿蛊仔来表现...)
(这回没有通关,下次一定...)
游戏机看着挺花哨,能攻击对方的只有一个按键,就一个按键,高踢腿。其它行动与跳跃技能都是由摇杆完成。但由于游戏设计的好,玩起来一点都不枯燥...
(国外正规的游戏机外观看着就是好看)
(介个是个嘛?谁来告诉我!)
(介个又斯个嘛?谁再来告诉我!)
(原版海报一幅!)
(添油加醋的片尾曲)
本文图片与资料均来自网络,感谢前人为此所作の记录与贡献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只因对街机爱の深沉...
阿GU仔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北京专科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卡介苗bcg白癜风患者能不能服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yl/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