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医院医师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0/8833163.html芒种,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是一个典型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6月5日或6日太阳达到黄经75度便为芒种。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
夏已由浅入深蜂飞蝶舞的季节又见檐下燕子衔泥更爱一朵一朵柳絮飘雪一场一场花开次第节令芒种在岁月里种下希望就是在心灵里种下欢喜听风起自于清萍之末看云飘过那渺渺天际总有些什么如诗,如歌如唯美的画卷似自由的写意任凭我着墨落笔留下年华走过的痕迹白昼长长多想把每一寸光阴都好好握在手里细细编织梦的时光无涯愿我们在有生之年都能收获满满的暖的记忆,爱的菩提......
芒种节气
芒种为五月节。这个芒是指稻麦,麦子到此时始熟,田野里开始弥漫新麦的清香。水稻过此时则不可种,稻田里也已一片怡人的新绿。
此时草厚螳螂生,螳螂飞捷如马,故又称“飞马”,它是捕蝉高手,却总意识不到黄雀在后。螳螂两足如斧,故又称“斧虫”,这斧令它自以为螳臂便能挡车,于是常常枉送了卿卿生命。
北宋马永卿在他的笔记《懒真子录》中辨别说,此时有芒者,麦已熟,是指麦熟可收,稻过此时不可种。
芒种一词,最早出《周礼》的“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的解释是,“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
芒种三候
一候螳螂生
芒种之日“螳螂生”,“蝉响螳螂急,鱼深翡翠闲”,都是夏天美好景像。螳螂深秋生子于林间,一壳百子,此时破壳而出。
二候鵙始鸣
后五日“鵙(jú)始鸣”,“鵙”即伯劳,“伯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然”,以声命名。《诗经》“七月鸣鵙”,周七月即夏五月。
三候反舌无声
再五日“反舌无声”,“反舌”即百舌鸟,“螳螂、鵙皆阴类,感微阴生或鸣,反舌感阳而发,遇微阴无声也”。
伯
劳
鵙(jú)是伯劳,“劳燕分飞”的劳。伯劳飞燕自西东,恼离愁万种;伯劳相逐行人别,歧路空归野水流。它的鸣声局促尖锐,声声是别春之离愁——酷暑一到,就再无温情了。当然,伯劳初啭(zhuàn)月微明,亦是仲夏夜寻梦的美丽诗意。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著)
芒种习俗
1
青梅煮酒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2
送花神
芒种时节送花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习俗。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花神退位,故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是日,人们要设案供物,焚香祭祀,来为花神饯行。
3
安苗
芒种安苗习俗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
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芒种物语
芒种忙于夏收,是奋斗的时节
芒种是一扇窗,一推开,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的收割书写着芒种时节特有的蓬勃生命。麦收不仅意味着收获,也许还会面临着一场攻坚战。
若遇连续的阴雨天气,小麦容易倒伏、落粒、发芽、霉变,所以,农民们必须抓住短暂的好天气,抢割、抢晒、抢脱粒。站在芒种的节气里,感受气势磅礴的劳动激情,倾听脚踏农田的奋斗足音。
芒种忙于夏种,是播种的时节
麦收完毕,花生、玉米、黄豆、芝麻等经济作物该播种了。农田里,翻耕、灌水、平田,耙过的麦茬田白亮亮的像一面镜子。
一队人马早已站成一排,一双双灵巧的手来回移动,所到之处,一行行娇嫩嫩的禾苗,整齐得像木匠弹出的直线,在微风中泛起一层层绿波,蕴含着浓浓的诗意和生机。
芒种忙于夏管,是守望的时节
农谚说,“三分种,七分管”。抢时种下的庄稼要耕耘除草、剔苗间苗、施肥浇水、整枝打杈,环环相扣,马虎不得。
农民们头顶烈日,肩扛锄头,挥洒汗水,像呵护自己孩子那样,精心呵护着庄稼苗儿。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守望,哪会有如期的收获?如果没有不断付出的辛劳,哪能享受丰收的喜悦?
芒种诗词
梅雨五绝
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
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
伊犁记事诗
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生驹步步行难稳,恐有蛇从鼻观飞。
耕图二十一首·拔秧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
梅雨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时雨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jj/7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