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过去武术界实战排名,只有第一与非第一的区


过去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按最初解法,是说文章上的事不容易比较,而且文人往往自命清高,谁也不服气谁,所以很难评比出第一。

这里也有个说明,古代所说的文章与现在所说的文学作品不完全相同,古人对文章的理解是——人情练达即文章,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事物的观点看法,自然是立场不同,感受不同。而评价文章写的好坏,也是如此。

如果具体区分文化类型,如文学之小说、诗歌,文艺之书法、绘画,从技法上、立意上,还是可以分出高下的。

但是武术就不是一样,“武”指的就是个体的武力,武力的比较就很直观了,即便是二虎相争,也能分出高下。比试多了,就总能比出一个公认的高手出来。这个公认的高手,也就是绝对的第一了。

打过了第一,自己便是第一,第一之下的全都向着第一挑战,打不过第一就都不是第一,也就没有绝对的第二、第三了。等于说,群体自然就被分成了两类,即是第一与非第一,之后那些人都无所谓了。过去的说法是,第二都被第一打死了。实际上是第二的头衔被群体占据,而没有绝对的个体了。

现代竞技比古代规则清晰,然而按着社会经验,全国的竞标大赛,往往只有蝉联的第一才会被认为是真正的王者,第二名、第三名可能每年都不一样,也应了“武无第二”。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然而在现实武术界,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是文有第一而武无第一。无论是书法家还是文人,往往有一篇文章天下传的声誉,因为文事而名满天下,这就是第一。反而在武术界,没有绝对的第一,表面都很谦虚,奉承对方武功高强,而背后多数自命不凡,人人都认为自己的武功天下第一,长久的时间里,民间武术门派之间没有第一、第二的排名,而且都说自己的师父没有败绩。

这是讨论过去武术大师比武,为什么经常打成平手的第三篇。铁萼堂总结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目的使然。第二种情况是惺惺相惜。第三种情况是权宜之计。

第一种情况已经探讨过了,感兴趣的朋友留意文章底部链接。本篇主要说第二种情况。

比武之中惺惺相惜,相互照顾名誉

第二种情况,是不得已动手,或者动手的用意只是探讨武学理念,再或者被环境推动,不得不打。好比林冲,是老板逼着他纳投名状,不打你就别干了。好比董海川与杨露禅,两家主人说了,你俩都这么厉害,干脆你俩比一比,这才叫刺激!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老板说干,那就得干。一边掐一边琢磨,最好是互助互利,完美收场,最完美的收场无非是棋逢对手而又满足感官刺激。一方面,效果不刺激,老板不满足,必须打得好看;而另一方面,又不能分高下,因为拳手代表的是老板,打了对手没什么,但打了对方老板的脸,非但自己不好过,也跟老板惹麻烦。

人要明白自己所处层次,知道谁跟谁是在一个朋友圈,打了哪一个老板的脸,自己都不好干。所以《水浒传》中描写,打到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往往就出来人喊停了。

过去为大家主服务的镖师、拳师,情商也都必须高,镖局也是商业模式,武术只不过是职业技能之一,好的名誉肯定有利于业务,但是只想着名誉,有时候会反会丢掉业务。

再有就是惺惺相惜,这个《水浒传》中充满平手情节,小说与评书对后来绿林、武术界影响都很大。武学理念探讨为目的的,比如郭云深挑战董海川,他的目的就是看看对方的真东西,比较一下,受受启发,所以看到了也就满足了,比武是为了逼出对方的真实水平,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并不是非要弄死一个才行。

有深仇大恨解决不了,还要通过正大光明的比武形式,那是小说、电影里编排的情节,为的是展示武功与品格。现实社会结了死仇,往往不会通过比武解决,而是怎么阴狠怎么来,怎么有把握怎么来,调用综合资源打压对手。

再还有原本不想打,但是一山不能容二虎,弟兄们先起了冲突,都说自己大哥是业界第一,对说对方吹牛皮,最后不可收拾,大哥不得不出面碰碰。

好比周口码头的事情,袁凤仪与张老祥,隔着一条河,一人主事一方,原本井水不犯河水,但那一次,一家人受了冤屈,投靠了张班头,而对家则请到了袁凤仪,两个大哥站在桥头问话。问着问着达成和解,最后结成了兄弟,这其实是一方之福。袁凤仪年长许多,而且逢年过节还要安排徒弟送礼品,看上去他有让步,然而袁凤仪的业务也进了关帝庙。外人很难揣测中间是一个什么玄机,但总之是一人多了个哥哥,一人多了个弟弟。

不少时候,比武双方是能论出高低的,甚至不用决斗,搭搭手也能分出高低,除非当今那种把自己洗脑的假大师。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为了面子,自己练到什么地步,有多大分量,心里真没有数吗?

因此,成名的人物,对于比武其实是能避则避,没有比武,自然就没有败绩。

也有真正打成平手的情况

放在过去,习武不是什么高贵职业,能打人也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情,所以过去虽有利用,但没有协商炒作。而一个人在本分情况下,在业内积累起了名望,那都非常难得,所以过去有品行的高手,都会照顾到对方的颜面与心理。因此赢了说“承让”,输了说“领教”,都是真心的。

当然也有真正打成平手的情况,好比双方的格斗风格差异太大,打不到一起,空耗下去没有意思。好比民国时候在北京举办的华北地区国术擂台赛,最后的冠军角逐是蝉联的冠军形意门刘书勤,对手是后起之秀六合螳螂单香陵,刘的崩拳、虎扑很厉害,而单香陵用地趟螳螂,闪转腾挪,远近飘忽,几次交接都是全身而退,最后谁也拿不下谁,三回合结束之后,也就平手收场了。

再有实力相差无几,非要比出个高低也许就要出人命了,因此各自保留,以后再说。甚至有,即使你想着拼到底,朋友、老板反而舍不得你拼。古典小说、评书中很多这样的桥段,差不多了就鸣金收兵了,留下了不相上下的美名。

还有一种是文人思维,求真心理使然。新中国武术挖掘时期,有一位形意八卦门董老师,被组织安排到另一支八卦掌同门处学习,他原本功力很高,实战名气很大,但为了学习另一种风格,他清空了自己,把心态调整到初学状态。学成之后,同学切磋,也就以新技术较量,打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然而同学争胜心理很强,他认为自己从学较早,代表着门户,于是改考核为比武,提出让董老师放开来打,董老师是个直爽的性格,用起形意劲,几下就把同学放翻了。

对于明理、豁达之人,他会从一个高度上审视彼此,做出尽客观的评价,而客观的评价,反而不那么容易分出绝对的高低。尤其当下,大家很难沉下心来去琢磨一个业余的事情,交流不如记录,互动不如输入。

因为篇幅所限,咱们一篇一篇探讨,喜欢铁萼堂原创分享,还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zz/1122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