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逐字逐句学古文,打好基础很重要跟我学对


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 http://m.39.net/news/a_9229355.html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

这是一段50字的小古文,出自《弘明集·理惑论》。请同学们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角,念jue绝;虻,念meng门;蹀躞,念diexie蝶蟹。

对牛弹琴这四个字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是白白浪费时间。也常用来讥笑人们说话不看对象。

《弘明集》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护法弘教的文献汇编,由南朝梁武帝时律学名师僧祐编撰。据说这个僧祐幼年时期就对佛法十分着迷,“幼入建初寺礼拜,欢喜乐道,不肯返家。父母怜其志,听许入道,师事僧范。”14岁的时候,“家人密为访婚“,僧祐知道后,为了逃避婚姻,来到了定林寺“投法达法师。”在受满足戒后,僧佑又随法颖深究律部,竭思钻求,无懈昏晓,遂精通律部。

现存的《弘明集》共14卷,约14万字,收录了自东汉至南朝齐、梁时代年间教内外人士护法御侮、弘道明教及其与之相关的论文、书信、诏令、奏表、檄魔等各类文论共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基本教义、传播状况以及佛教与儒家、道教等本土思潮的相互关系,是研究汉魏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产生、发展情况的重要文献资料。

对牛弹琴这个故事出自《弘明集》中的一篇《理惑论》,作者是汉代的牟融。他在文章中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办任何事情,都必须看对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公明仪是战国时代的一个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也很敬重他。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于是,公明仪的曲子转变为类似蚊子、牛虻的叫声,离开母亲的小牛叫唤母牛的声音,牛立刻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这个故事被牟融引用在他的佛教论文《理惑论》中,只有短短的50个字。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文言短文: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为牛弹清角之操——为,是给的意思。清角之操,操,指琴曲;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古人以为角的音清越、高雅;所以,清角之操,指高雅的曲子。

伏食如故——伏,是趴着;故,是从前。指牛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并非牛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

转为蚊虻之声——转变为蚊子、牛虻的叫声。牛虻是一种吸血的昆虫,经常叮在牛的身上。

孤犊之鸣——孤犊,指离开母亲的小牛。

即掉尾奋耳——立刻摆动尾巴竖起耳朵。掉,是摇摆的意思;奋指竖直。牛因听到蚊、虻(牛蝇)的叫声,便摇尾驱赶。牛因听到小牛的叫声,便竖耳细听。

蹀躞而听——一边不安地小布徘徊一边听着。蹀躞是小步徘徊的意思。

连贯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公明仪给牛弹奏高雅的清角调琴曲,可牛依然像刚才一样低着头吃草,并非牛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于是公明仪的琴声曲调变换为(类似)奏出蚊子、牛虻的叫声,离开母牛的小牛(叫唤母牛的声音。牛立刻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来回走动并听着。

从50字的原文翻译成为字的白话文,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译文中,哪些是为了表达完整而添加的成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句成语,在句子中用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讥讽别人,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所以,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在使用中应该注意它的感情色彩。

逐字逐句学古文,打好基础很重要:跟我学《螳螂捕蝉》

逐字逐句学古文,打好基础很重要——跟我学《刻舟求剑》

跟我一起学古文:这样理解《鹬蚌相争》,既有趣又有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zz/110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