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对昆虫来说,无疑是个冷酷的杀手,有一些昆虫会在寒冬之际被冻死,另一些则会生存下来。在草丛中、枯叶间、树枝上、土壤里、冰面下,这些小精灵会凭借着强大的本领、精湛的技艺,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季。它们会在温度回升、大地复苏之际准时出现,在下一个春天和我们准时约会。
绝大多数昆虫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而昆虫越冬的形态也是五花八门,有的以卵的形态越冬,有的以幼虫形态越冬,有的以蛹越冬,有的干脆就以成虫形态越冬。
昆虫到底是怎样度过冬天的?请和我一起,在冬日的阳光中,去窥探那些沉睡中的小家伙们。
枝头上
枯黄是冬日山林里的主色调,除了风扰动后摇摆的枝条,几乎看不到任何动静。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线灰蝶,它们以山杏为寄主,以卵越冬。很快就在山林里找到了一棵山杏树,它生长在相对开阔的地方,那是线灰蝶喜欢活动的场所。运气不错,我发现了1粒蝶卵,它被产在山杏树休眠芽的基部。这个位置可以很好地隐藏卵,而且幼虫春天孵化出来几乎原地不动就可以大吃鲜美的嫩芽,这可是一举两得的聪明办法。
光秃秃的小檗中赫然挂着一团团的枯叶,它们“顽强”地抓住树枝随风摇摆,丝毫没有快要掉落的迹象。这些枯叶团是由很多丝线编织固定起来的叶巢,丝线密布整个叶巢,尤其在枯叶与枝条的交接处,有大量的丝线来固定。严寒?不怕!叶巢内部早就铺垫了密致的厚丝绒,用来保暖。除了冬眠停止进食的时候,巢的下方还会开个小口,专门用来清除垃圾,以保持巢内的清洁。这么伟大的建筑是谁的杰作?不是一只“虫”,而是一支团队——这是一群小檗绢粉蝶幼虫。它们在秋末大量取食小檗的叶片,将植物纤维转化为丝,然后开始有条不紊的工作,动作娴熟,配合默契。辛勤的劳动换来了美好舒适的生活,在北风呼啸的夜晚,一群小毛虫正安逸地躺在厚厚的丝绒被子里睡大觉呢。
黄刺蛾幼虫就在这蛋形的“家”里度过冬天,直到来年春天才开始化蛹,然后羽化成蛾。
而有些昆虫天生喜欢独居,黄刺蛾就是这类独行侠。秋末,发育成熟的黄刺蛾幼虫依依不舍地离开美味的叶片,爬到隐蔽的树干枝杈处搭建自己的新家,它先在粗糙的树皮上啃咬出一个凹槽,然后用少量丝线搭一个简单的骨架,接着排出灰白色粘液涂抹在骨架上。接下来,它还要不断地用丝线和粘液加固内墙,直到吐出最后一点丝线它才罢休,静静地躺下休息。只需要一点微风和阳光的晾晒,整个新居就变得坚硬无比,可以有效地抵御天敌。它密不透风,雨雪都不能奈何,绝对好过前边小檗绢粉蝶幼虫的集体宿舍。
强风撕扯掉了树上最后一片枯叶,光秃秃的树枝任由风的摆布左摇右晃。小家伙们就在枝头上,用顽强的生命和严冬抗争,用娇小的身躯给冬日的山林带来一线生机。
草丛中
靠近地面的灌丛中,一片别致的“枯叶”暴露了它的身份。这是一只黄钩蛱蝶,它收紧翅膀挂在枝干上一动不动,完美地把自己装扮成了一片枯叶。它的这身行头与夏天完全不同,夏天翅膀反面是明亮的淡黄色,而冬天的主打色系是深棕色,这可以让它有效躲避天敌。但是,寒冷的冬季要怎样挨过呢?黄钩蛱蝶自是下了一番功夫。除了体表的变化,它们的体内也产生了变化。秋末最后一代蝴蝶羽化出来后要到处访花觅食,积蓄足够的能量。在冬天来临之际,它们会尽量排出身体里多余的水分,以降低体内冰点。虽然这时候内部代谢过程十分缓慢,但依然需要消耗少量的水分来维持机体的活力,为了不至于使体内水分枯竭,它们还要挑选一个相对潮湿和封闭的环境。
藏在枯叶下过冬的黑脉蛱蝶幼虫。
有勤劳的建设者,自然也会有一些懒惰的家伙。它们不会建造房屋,随便找个天然庇护所就够了。这些顽强的家伙,没有条件住在良好的住所,依然可以成功地度过冬季。黑脉蛱蝶就属于这类昆虫。秋末的黑脉蛱蝶幼虫还算勤劳,会在叶片上编织厚厚的丝垫,还会用丝线把叶柄和枝条固定起来,防止枯叶随风坠落。而到10月下旬,它们就脱去漂亮的绿衣服,换上了枯黄的冬装,缓缓爬下树,躲藏在厚厚的落叶层中取暖。枯黄的冬装在落叶中形成了完美的保护色,可以有效地躲避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袭击。等到早春朴树发芽时,它们会迫不及待爬上树去享受那久违的美味。
异色瓢虫们聚在一起就能熬过冬天。
还有些家伙就更懒了。异色瓢虫在天气转凉后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它们大量聚集在石缝、墙角或者屋檐下,然后一动不动地迎接冬天的来临。它们不吃不喝,彻底进入休眠状态,即使融化的雪水再次冻结的时候把它们封存起来,它们也不会死掉。来年春天,温暖的阳光让冰雪消融,这些瓢虫就会抖掉身上的水珠四散而去。
柑橘凤蝶有3种不同色型的蛹。
大多数凤蝶都是以蛹的形态越冬。第一代幼虫化蛹后大约1周就会羽化为成虫,在较短的时间里它们不用太多考虑隐藏自己,很多时候就在寄主植物或者周围很近的地方化蛹。所以我们经常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在花椒树上找到柑橘凤蝶的绿色型蛹。而第二代幼虫要以蛹的形态度过漫长的冬季,有太多的危险等待着它,它必须想办法保护自己。它们通常要爬到离寄主植物很远的地方化蛹——在荒乱的杂草丛或是隐蔽的石缝中,既可以抵御严寒又可以躲避掠食者。当然,它们还有更绝妙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完美的拟态几乎可以让它们瞬间“消失”。为了配合冬日枯黄的颜色,凤蝶们在化蛹的时候舍弃了鲜艳的绿色,更多地用土黄或是褐色来打扮自己。
冻土里
一场大雪覆盖了山林,白雪遮住了枯黄落败的景象,呈现出另一番有些别致的寂静。地上偶尔能看到一串串雀鸟的足迹,几只松鼠在树丛上晒着太阳,偶尔飞过的松鸦打破了宁静。这回找不到昆虫了?
别急,其实就在脚下,只要轻轻拨开落雪,在潮湿的落叶或者石块下边,就会发现一些非常神奇的昆虫。它们很小,体长也就在1毫米~3毫米,它们会因为骚扰而乱跳不止,这就是弹尾纲的跳虫。这类昆虫分布很广,从赤道到两极附近,从平原到海拔多米的高山,尤其是较寒冷的温带地区较多。更有一些只生活在冰川和雪地中,是真正的抗寒斗士。
蝗虫产卵
而另一些昆虫就没有这么英勇了,它们需要藏在土层深处去躲避严寒。螳螂的卵鞘就挂在枝条上或者贴岩石上,相比起来,蝗虫妈妈就更加疼爱自己的宝宝了,不想让宝宝们在风雪中飘摇。它惴惴不安地挑选着育儿室的地点,最后终于在一处向阳的土坡开工了。它用腹部末端一点点地向土层中试探,一点点地深入,在土壤中拱出一块空间,然后才把宝宝慢慢地安顿在里边,最后还要在上面用泡沫状的物质做个盖子才放心离去。
土室中的白薯天蛾蛹。
同样在土里越冬,不容易被发现的还有白薯天蛾的蛹。秋末最后一代白薯天蛾的幼虫大口大口地吃着牵牛花的叶片,只十几天的工夫它们就从一个比米粒还小的幼虫变成了一条比手指还要粗的大家伙,然后它们会爬下地面,钻入土壤中。幼虫会扭动身体,把周围的土层压实,并分泌出一些粘液来加固。过不多久,一个椭圆形的土室就做好了。它们会在其中蜕掉旧皮,变成一个长着长鼻子的蛹来度过冬天。
独角仙的幼虫和成虫都是贪吃的家伙。
和白薯天蛾一样喜欢住在土里过冬的还有独角仙的幼虫。它们可不只是为了躲避冬天才迫不得已来到黑漆漆的土层中,它们热爱这里,从小就生活在土里,甚至以肥沃的泥土为食。别看吃的是泥土,它们却长得白白胖胖。这些懒家伙不用动地方,只要张张嘴就可以大快朵颐了。起初,它们只是活动在土层很浅的地方。随着大气温度的降低,它们会钻进更深的地方躲避寒冷。10厘米以下深处的土壤温度要比大气温度高7℃以上,所以这些贪吃的大块头不会觉得太冷,需要温暖的时候它们只要往下“吃”就可以了。
冰面下
寒流来袭,冷空气凝固了最后一丝涟漪,时间像是突然停止了,一个曾经喧闹的池塘在那一刻似乎被定格了,只有中午被阳光直射后膨胀的冰面发出隆隆的响声才能证明它的存在。
冰面阻隔了风和冷空气,阳光穿过像是凸镜的冰层,让水的温度缓缓升高,于是,一些可怕的家伙开始蠢蠢欲动。水草丛中,石头缝隙里,就连底层淤泥中也开始有了动静。起先是缓慢的,不易察觉的,进而变得越来越活跃。究竟是什么?再给些耐心,很快答案就会揭晓。
碧伟蜓稚虫狠狠咬住了小鱼的背部。
一群青鳉鱼游了过来,显然它们也感觉到了这舒适的水温,在水草间欢快地游弋。突然,鱼群一阵骚乱,搅起了阵阵水波。稍稍平静后,我们看到了一幕惨不忍睹的景象:一只碧伟蜓的稚虫正咬住小鱼的身体,开始生吞活剥。致命的攻击就发生在一瞬间,碧伟蜓的稚虫通过挤压身体内部的水流来前进和发动进攻,给了青鳉鱼致命一击。
螳蝽很安静,它把自己挂在水草上不再动弹。龙虱也从深水区回来了,它用力地划动后腿,继续去追击那群青鳉鱼。
蜉蝣的幼虫可比成虫霸气太多了。
山溪里奇怪的昆虫就更多了。快速流动的水面通常只会结一层薄冰,扁平的艾氏施春蜓稚虫藏在淤泥里,它们稚虫期很长,可能要经历两三个这样的严冬。硕大的东方巨齿蛉稚虫就藏在水下石缝中。各种蜉蝣的稚虫也异常活跃,它们看起来都不像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昆虫,倒更像是来自外太空的怪物。
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蜜蜂躲在巢中等待着花朵绽放,线灰蝶等待着破卵而出的第一口嫩芽,毛虫等待着上树后那身新衣,蜻蜓期待着冰面消融后的第一次飞翔。
当春暖花开的时候,茧蜂成虫会从蛹中羽化飞出。
当南风吹起,春雨落下,万物就会复苏,再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总在春寒料峭的时候,看到飞舞在迎春花丛中的小豆长喙天蛾沾满灰尘,还有那些黄钩蛱蝶打开残破的翅膀在石头上晒太阳??很显然,它们是战胜了严冬的勇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sd/7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