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周礼》有云:“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意思是:泽草丛生的土地,方可种植庄稼。此为“芒种”一词的出处。而按节气的角度来讲,芒种是指这个适合种植有芒谷类作物的农耕时节分界点。
这是一个农野乡间上下都忙忙碌碌的节气,而此刻的南北方,又呈现出了不相一致的时节美景。北方还是天气干爽、阳光明媚,南方这边呢,则进入了一年一度别具特色的梅雨季。
一个平衡的节气
“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这三样标志性物候,又被古人统称为“芒种三候”。
一候螳螂生。螳螂通常在上一年的深秋产卵,一壳有数百子。芒种一到,卵中的小螳螂感受到了夏日的阴气,于是小脑袋一伸,破壳而出。“蝉响螳螂急,鱼深翡翠闲”二句,就有描述到这一经典而标志性的夏日物候。
二候鵙始鸣。鵙指的是又名为“屠夫鸟”的伯劳鸟,它也便是成语“劳燕分飞”当中的“劳”。芒种时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出现在枝头上,感受着阵阵阴气而仰首鸣叫。伯劳鸟的叫声局促而尖锐,它不知疲倦地用这声声啼鸣,向人们诉说着春之离愁,同时也兴奋不已地歌唱出夏之生气。
三候反舌无声。芒种是这般生机勃勃,但是同时,它又显得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因为也并非是所有的小鸟在此时,都会冒出来叽叽喳喳地吵闹啼叫。比如平日好学各种同类叫声的反舌鸟,自感应到了五月微生的阴气,它们便纷纷收声,不再啼鸣了。
古籍中这一情形曾有如此解释:“螳螂,鵙皆阴类,感微阴生或鸣,反舌感阳而发,遇微阴而无声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阴阳平衡的芒种时节,流传千年的古人智慧,此刻都体现在这言简意赅的“芒种三候”之中。
一个浪漫动人的节气
从古至今,不同节气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民间节俗,芒种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民俗,尤为浪漫动人,那就是送花神。
在我国古代,一向有着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的习俗。而到了农历五月芒种时节,百花都开始逐渐消败凋零,于是人们便在这个时候,应景地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以此饯送花神回宫归位。同时也诚心地表达一番对花神降临,造福人间的感激之情,并祈盼在来年与花神早日重聚。
这是多么浪漫动人的仪式感啊!在这个习俗里,我看到的是震撼当今的一种绝佳审美,我还看到了先祖们内心之中那份赤子般的虔诚与真挚。这一天,他们设神坛,焚香炉,供奉食物,奏唱起古老的歌谣,只为与敬重的神灵挥手告别。
芒种送花神这一节俗,常被古今作家记载在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当中,而最著名的莫过于《红楼梦》中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的这一段描写了:
(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这是古时贵族家庭芒种时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景,此回后面还写了“黛玉葬花”的著名场面: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多么浪漫动人的节气啊!我只感觉这一天,当真美得让人眼泪都快要掉下来。
一个奋勇拼搏的节气
在民间,芒种还有一个别名,那就是与它发音一样的“忙种”,农谚当中也有“芒种忙、忙着种”一说。事实上,芒种时节如其名字一般,本就是一个大伙儿耕种忙碌,代表着奋勇拼搏精神的美好节气。这个时间点,也通常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的农忙时候。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这是陆游在《时雨》一诗中描绘出的一幅芒种时节的农忙图景。短短的四句,夏日时雨,麦饭飘香,四野插秧,伴随着菱歌而耕作的动人画面,就这么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一刻播下的种子,这一刻滴下的汗水,来日一定会以最美的果实呈现,作为勤劳勇敢的回报。
范成大有一首《梅雨五绝》,全诗共四句:“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当中也写了芒种时节插蚤籼稻的农耕习俗。还有唐代戴叔伦的“麦秋桑叶大,梅雨稻田新”两句,其实也是描写芒种梅雨季农忙的景象。
北宋马永卿在其笔记《懒真子录》中曾言,此时有芒者,麦已熟,是指麦熟可收,稻过此时不可种。这是种稻收麦的最好时机,这是奋勇拼搏的最佳时节。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就让我们在这个热血沸腾的夏日里勤奋刻苦,种下希望,种下信念,静待着这希望与信念的种子不断成长,日益壮大,直到收获真正的成功与幸福的那一天。
《农历书》中有云:“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这是一个幸福美妙而稍纵即逝的好节气。
那么趁着芒种,让我们播撒下这勤奋而坚毅的好种子,然后不要心急,也不要倦怠,就这么静静地,等待着丰收喜报的最终来临。
芒种:
这是一个幸福美妙而稍纵即逝的好节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sd/11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