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我到哪你就跟到哪?”
当你与螳螂的伪瞳孔相遇时
你一定会有同样的疑问
既然是伪瞳孔
那螳螂是如何观察世界的?
伪瞳孔又是怎么成为“跟屁虫”的呢?
一起来看看年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
科学影像大赛的获奖作品是怎样讲述的?
作品名称:《螳螂伪瞳孔的研究》
奖项:科学纪录片一等奖
作者:马一诺
学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指导老师:于洲洋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
螳螂观察世界的窗口
就是神奇的复眼
No.
01
螳螂的复眼
螳螂有一对大复眼,每只复眼由几千个小眼组成。当小飞虫急速运动时,它的图像在螳螂复眼中急速移动,从一个小眼到达另一个小眼。有的小眼先看到飞虫,有的小眼后看到飞虫。它们把接受的图像信号不断送往大脑,因此大脑收到小眼送来的电波有先有后。
螳螂眼睛看到的小虫运动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个个单镜头组成的“电影胶片”。因此,螳螂不但能看清小虫,还能感受到小虫飞行的快慢。科学家认为,这种眼睛是一种高超的速度仪,能计算出小虫的飞行速度。
那螳螂的伪瞳孔
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眼中的“跟屁虫”的呢?
No.
02
螳螂伪瞳孔的原理
无论怎么移动,那个瞳孔状的黑点总是对着观察者,其实这并不是真的瞳孔,昆虫学上把它称为伪瞳孔(pseudopupil)。之所以会有伪瞳孔,是有很复杂的光学原因的。
我们看到螳螂的眼睛总是有个“瞳孔”看着自己,是因为螳螂眼中正对我们视界的复眼中的视杆细胞,吸收了我们视轴的光,所以呈现黑色。
用光照射昆虫头的底部,就能在相近的视杆束(小眼)末端(就是解剖学上最深处的尖端)看到发光,这种状态下“发光的伪瞳孔”叫“逆式伪瞳孔(antidromicpseudopupil)”,可用与那种通常情况下不发光的伪瞳孔(这个称顺式伪瞳孔,英文orthodromicpseudopupil)相同的测量方法来进行测定。
那到底
什么是顺式伪瞳孔的测量方法呢?
No.
03
顺式伪瞳孔的测量方法
只要用一种小光圈的显微镜对准复眼的某一处,在该测定中可保证角膜与伪瞳孔同时被看见,由于实际上是视杆束及其周围色素的放大图像,因此我们用显微镜定位出的为瞳孔实际就是一个视杆细胞。
除了螳螂以外
还有不少昆虫也有神奇的复眼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吧!
第八届比赛已经开始了!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更多大赛详情↓
文案/排版:何舜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ly/9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