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橙e资讯8月9日商超百货电商


香港零售业有回暖迹象下半年有望走出低谷

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香港零售业有回暖迹象下半年有望走出低谷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日前公布了香港零售业最新数据,今年1-6月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同比下跌0.6%,但跌幅较上年明显缩窄。6月份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按年上升0.1%,6月份香港零售业销货数量指数按年上升0.4%。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香港零售业有望在年走出两年来的下跌趋势,全年有望出现正增长。

零售业回暖

香港零售业正慢慢走出谷底。今年3月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反弹至亿港元,同比上升3.1%,结束了长达24个月的跌势。之后连续3个月的总销货价值都保持微升。上半年零售业总销货价值整体下跌在1%之内。分析人士指出,受一些因素影响,香港零售业有回暖迹象。

首先,访港旅客有所增加。香港旅游发展局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访港旅客人数按年上升1.9%,达万人次,旅客来港消费对香港零售市场有一定带动作用。当中,来自中国内地的旅客人数达万人次,占整体访港旅客人数73.7%。其它旅客人数按年上升2.4%,达万人次,占整体访港旅客人数26.3%。历史数据显示,香港零售销货价值增长与旅客人数增长呈高相关性。中国银行(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蔡永雄表示,下半年来港旅客有望继续增加,经济形势也在不断好转,这些都将进一步促进香港零售业的发展。

其次,本地私人消费增加。今年香港经济形势向好,也有力带动了香港私人消费,促进零售业复苏。就业市场方面,香港上半年失业率维持在3.1%,基本处于全民就业的状态。资本市场方面,香港今年的楼市与股市都表现良好,尤其是股市,跑赢全球连创两年新高,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也刺激了本地消费。

第三,消费的转型。虽然今年上半年整体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仍处于负增长,但一些消费品门类的销货价值却逆势上扬:年6月与年6月相比,超级市场货品上升0.4%;百货公司货品上升0.8%;食品、酒类饮品及烟草上升2.6%;汽车及汽车零件上升7.3%。同时,香港零售业界也开始突围,包括发展面向内地的跨境电商、从传统商业圈转向工业区和生活区和跟随旅游业转型,这些都为零售的回暖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助力。

稳中向好

展望香港零售业下半年表现,业界人士认为会稳中向好。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郑伟雄表示,协会原先预测年全年零售额下跌2%至3%,但是今年上半年的跌幅已经缩窄至0.6%,预计下半年香港零售业情况将进一步好转,今年全年香港零售业的销售情况有望录得正增长。同时,郑伟雄表示,香港零售业正在转型。年至年,香港的零售业主要由珠宝、手表、首饰等高端消费和奢侈品所带动,但现在的消费趋势已慢慢恢复到中档消费、食品消费和民生消费。他认为当前香港零售业市况已逐步靠稳,并已进入一个“新常态”。

香港旅游业议会总干事董耀中表示,来港旅客开始“升级换代”,之前游客来港比较偏爱买奢侈品,但如今更多的游客喜欢购买鞋帽、化妆品和药品等消费品。不少旅客也不再只是来购物,而是想更多地体验香港本地特色。他表示,香港旅游业正在新形势下作出改变,探索盛事、美食、文化的特色旅游新路,比如体验香港的生活区、邮轮旅游、海钓等特色活动。希望这些转变可以把香港的旅游业和零售业再次带回“黄金时代”。

美银美林近日发表报告表示,短期内零售销售增长将维持相对稳定,香港本地消费增长将得到稳固的消费者信心及劳动力市场复苏的支持。

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也表示,目前良好的就业和收入情况应能为香港本地消费意欲提供有力支持。然而,零售业销售的表现短期而言还要视乎访港旅游业的复苏步伐,以及外围经济环境改善的幅度。

(二)零售业进入多元时代文商旅融合成上海购物中心转型路径

在上海浦东金桥的盒马鲜生店内,周末人头攒动,这个集超市、餐饮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零售方式,受到此间中外消费者欢迎。

店内摆放着来自各国的商品,既有来自美国的车厘子,也有上海本地直接供应的小青菜。而消费者除了现场采购、品尝美食,如果住得够近(3公里内),还可以通过网上APP购物,30分钟送达。

一家新西兰乳制品品牌在店内开展免费品尝活动,其工作人员告知,这里人气很旺,8个小时内便有个试吃者。

在一家美国企业担任亚太区零售高管的PatrickViney在受访时指出,四五年前,他来中国时,业界还在争论线上、线下零售哪个能赢,而今已无所谓线上线下,只关乎零售。

他指出,作为消费者,不会去想到底是线上还是线下买的,更多关心“我要买什么,怎么买方便”,而盒马做的正是将线上、线下打通,把“买”这件事变得简单。

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仅仅是中国市场在零售“试验田”的新尝试之一。

根据中国商务部今年7月初发布的《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年)》,年,中国零售企业线上线下全方位深入融合、社交化场景化多元消费场景、多业态协同提供一站式聚合服务、供应链体系智能高效等特征将日益明显。

根据该报告,截至年底,中国零售业经营单位共有.91万个,全年商品零售额近29.7万亿元人民币。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好转,政策日益完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更加普遍,居民消费需求深刻变化,催生零售行业新供给新模式。

以上海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产业经济项目首席专家李萌指出,文商旅融合成为上海众多购物中心新一轮转型的路径选择,不管是上海中央商场变身“商旅文秀场”,还是上海第一百货要改造成为“文化休闲新地标”,还有部分商场推出的主题展览、游乐项目、创意集市等,都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他指出,城市主流人群的新消费需求呼唤更多新型购物空间和零售新业态,包括原来购物中心、购物街区的转型改造升级,以及无人商业门店的出现,都是一种积极探索。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上海市市场学会会长陈信康则认为,新的零售业态,不管什么样的技术条件,最终考虑的是能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能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

尽管近年电商走俏,实体店铺备受冲击,陈信康认为,人有高级需求,不单纯是对产品的满足,还有情感沟通的需要,兴起的“体验经济”有望给实体零售带来新生机。

放眼海外,在“零售硬币”的这一面,这两年,从美国的乡村购物中心到曼哈顿大道,传统零售业遭遇大冲击;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年诞生的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玻玛榭依然矗立在巴黎街头。

陈信康指出,从最早的百货商店,到而今各种新生业态,其诞生都有需求变化的驱动,“业态发展到今天,被淘汰的业态几乎没有;无非是随着环境改变、需求变化,大家互相适应的问题,百货商店在转型,超市、大卖场也在‘改变自己’,便利店也在变化……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广州太古汇今年第二季度零售额猛涨30%

国内奢侈品零售强劲复苏,正刺激国内的高端商场获得增长动力。位于广州的太古汇继续成为国内高端奢侈品商场增长最稳定的商场,今年第二季度录得零售额猛涨30%,已连续22个季度录得增长。

据太古地产(.HK)今日发布的财报显示,在截至6月底的第二季度,除了北京的三里屯太古里,集团在中国内地的零售物普遍录得高双位数增长,综合对比集团旗下各商场开业时间、各城市奢侈零售潜力等运营数据,广州太古汇的表现依然最出色。三里屯太古里、颐堤港及成都远洋太古里零售销售则分别增长6.5%、68.5%及46.8%,出租率介乎94%至99%之间。

不过,香港零售依然面临挑战,太古地产旗下的零售物业持续低迷。太古广场、太古城中心及东荟城名店仓租用率虽然维持%,但太古城零售销售额录得大跌7.3%,太古广场和东荟城名店仓也只分别获得微涨1.5%和0.9%。

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ly/417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