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螳螂记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医院 http://m.39.net/news/a_5219743.html

三年级日记:

年9月

我了解过昆虫,看过关于螳螂的书,但我还没有看过螳螂捕猎时的场景,终于,我在北京的时候,让我亲眼目睹了螳螂捕猎时的场景。

我们在北京捉到了一只螳螂,把它放在瓶子里,然后在捉只蝗虫,把它也放在那个瓶子里。我躲在一边观察,大楷等了半小时,螳螂有了动静,只见它挥起“大刀”,煽动翅膀,然后用“大刀”闪电般的向蝗虫扑去。说时迟那时快,一下夹住蝗虫的腹部,无论蝗虫怎样拼命的挣扎也无济于事。最后,蝗虫挣扎了最后一次就再也不动了。

螳螂这时才享用起战利品来。它先把蝗虫的头慢慢吃掉,一会儿功夫,整只蝗虫都进了它的肚子,只剩下一对翅膀,吃完后还用“刀子”抹嘴巴,好像吃得津津有味。

当时,我们非常激动,终于看到感受到冷面杀手的攻击力。我赶紧叫同伴当当来,当当还是来迟了一步,螳螂已经吃完了。为了不让他失望,我们又抓了只蝗虫放进去。可是,螳螂吃饱了,我们等了好久它也不吃,我们只好去睡觉了。

第三天,我们只看见螳螂孤零零的在瓶子里。陪伴它的只有一对翅膀。最终,我们把螳螂放回了大自然。因为那里才是它的家。

螳螂(mantis)

这篇日记很有纪念意义,是我第一次投稿,并被发表在《红树林》上。它代表了我第一次靠着自己的努力挣到了钱——属于自己的财富!当然这也得感谢语文老师和母亲的培养。

我自读幼儿园开始,就很崇拜螳螂。觉得它的大刀很是威武,特别捕捉猎物时,沉着冷静,铁血杀手。后来上了小学,读了《法布尔昆虫记》,更是对螳螂佩服地五体投地。一直以来想找只螳螂来研究。每次都兴奋地去追逐绿色的身影,可每次都看到蝗虫的口器向我上上下下地蠕动。

但是年的暑假,我很幸运,得以看到这威武的昆虫,并研究了一番,于是便有了上篇日记。

其实,螳螂并非如此神秘,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在夏季,城市的路灯下,经常能见到螳螂,因为螳螂具有趋光性。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一般55到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有长有攀爬的吸盘。

螳螂的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触角细长;颈部可度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他的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后翅比前翅要薄。

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蝗、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螳螂的拟态

拟态就是模拟别的物体的样子,伪装。螳螂拟态以迷惑猎物,从而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他们,出奇制胜。

1.拟态成花。热带有一种螳螂,它的前足拟变成花瓣状,体色变为紫白色,它隐在像叶丛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兰花。马来西亚有一种花螳螂,身体粉红色,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引来蝴蝶采蜜而上当。

2.拟态成叶。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胫节、褪节上长出叶片和突起,拟态成树叶、树枝和树疤来迷惑小虫。

3.拟态成水滴。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早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4.拟态成别的昆虫。螳螂可以拟态成为别的昆虫以迷惑对手,让它们忽视螳螂的存在。

除了拟态,螳螂还可以模拟气势,虚张声势在动物界很常见也很有效。

当螳螂看到蝗虫时,便立即张开双翅,抖向两侧,后翅直立起来,像只帆船,旁体上端穷曲,发出毒蛇喷气的声音,全身重量放在后面四足上,身体全部竖立起来,一动不动地站着,两眼立盯住蝗虫。蝗虫稍移动,螳螂头部随即转动,蝗虫被这架势吓蒙了,缓慢地伏在地上,不乱逃跑,甚至还向螳螂移动,当它移动到螳螂够得着的时候,螳螂猛扑过去,蝗虫毫无反抗地成了它口中食。

除了螳螂,眼镜蛇攻击时张开身体两旁的薄膜,猫被吓到时立起毛发,都是拟势,使自己看上去更大更有力量。

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

螳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中,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等3个时期的,叫做不完全变态。

完全变态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蜻蜓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过程,蝶、蚊则是经过完全变态而长成的昆虫,它们要经过四个部分的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完全变态发育还是不完全变态发育都是针对昆虫而言的。青蛙仅仅只是变态发育。

除了螳螂以外,它的猎物蝗虫也是不完全变态发育,只有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在若虫时,蝗虫和螳螂需要不断褪皮以变大,因为其外骨骼不会生长。

蝗虫

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全世界有超过10,种,我国有1余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在我国飞蝗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3种,其中东亚飞蝗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为害最严重,是造成我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种类,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蝗虫食物范围广,可取食小麦、水稻、谷子、玉米、豆类、烟草、芦苇、蔬菜、果树、林木及杂草的叶子、嫩茎、花蕾和嫩果等,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大发生时可将作物食成光杆或全部吃净,造成严重经济损失。[1]

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农业造成极大损害

蝗虫趋水喜洼,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由干旱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

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据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雌螳螂弑夫之谜

螳螂除了它赫赫有名的大刀外,还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特征。母螳螂在生产完卵后,都会吃掉公螳螂。

在自然条件下,雄螳螂交配时被吃的几率不会高于5%(交配前交配后交配时)。首先要澄清一点的是雌螳螂并不会分辨在眼前的是丈夫还是猎物,卵子发育的雌螳螂唯一要做的就是把眼前经过的“能解决掉”的生物给吃掉。所以雄螳螂一旦在接近雌螳螂的时候被意外发现而雌螳螂当时正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被吃掉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雄螳螂上背之后,被吃的情况基本都是由于雌螳螂过于抗拒而在反抗挣扎的过程中被雌螳螂拽下来啃食而如果雌螳螂对雄螳螂上背并不抗拒的话,被吃几率则基本为0。

交配后,雄螳螂基本都是直接起飞逃跑,如果是被人为关在容器里那么基本就成为雌螳螂的刀下大餐。

从基因来讲雄螳螂对于被吃掉是有准备的,因为在上背被雌螳螂抓住的时候雄螳螂会自己拧断上半身而下半身继续寻找雌螳螂的尾部进行交配,而且在上半身被抓住的情况下雄螳螂对交配的欲望会更加强烈,而在饲养螳螂的爱好者们里面也有人因此对欲望不强的雄螳螂采取的断头处理法。

螳螂治瘊子???

在网上看到一些螳螂医用的民间传闻,螳螂可入药,但我从来没想过螳螂还可以用来治瘊子。(危险行为,未经科学考证,切勿尝试)

Kk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jn/816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