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博士盖百霖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40117/4328629.html之前的文章几乎都是根据某次出游所得写成,而这两年多来零零碎碎记录了不少有意思的小故事,照片质量也比较不错(甚至可以制成卡贴作为礼物),索性趁此(腰疼赋闲在家的)机会做一次整理分享。
浓墨追逐着情绪流淌染我素衣白裳
01
夏天在树木园到处可见的金斑虎甲,其鞘翅的流光溢彩还是令人忍不住屡次驻足拍摄。作为一生都无肉不欢的虎甲亚科一员,其前口式硕大的上颚可以直接咬穿人的皮肤,不过咱每次用树枝调戏它们总会选择无奈飞走。
有时当人们步行在路上时,虎甲总是距行人前面三五米,头朝行人。当行人向它走近时,它又低飞后退,仍头朝行人,好像在跟人们闹着玩。因它总是挡在行人前面,故有“拦路虎”和“引路虫”之称。它们也没有给步甲科大家族丢脸,是世界上相对速度最快的生物,一秒可以跳到比自己身体体长倍的地点。
然而它们同种之间相处却意外地和谐,小小一株柚子苗上都有7、8只集体休息或啪啪啪。
02
燕凤蝶,比较难得一见,我国最小的凤蝶,双翅平展开只有2cm;尾突修长,像燕子尾巴;振翅频率很高,飞行速度快,难以捕捉。
当时在石门台溪边偶然遇见这只边吸边尿的家伙,(一方面为了过滤矿物质,同时也为了降温),缓慢靠近到十厘米处都未见其惊飞,依旧隔几秒喷一次水。索性调到连拍模式便轻松抓到这个瞬间。
03
远远一看还以为是一群蚂蚁围着一只尸体,没想到其实是一只蝗虫蜕的皮,跗节上的钩刺牢牢固定在草茎上,晶莹宛如玉雕的面部细节清晰可见——但蚂蚁可不管什么艺不艺术,重要的是找吃的喂饱一家老小。
04
每次都会向别人依次展示这三张,才会有“蚂蚁吗?”—“好像不是”—“是蜘蛛耶!”这种惊艳反转,足可见蚁蛛的迷惑力——然而还是被正脸的大眼粗螯肢出卖。它们比一般蚂蚁大几倍,一旦遇到“同伴”就会举起前腿模拟成触角,上前跟人家打招呼。在它“触角”碰上对方触角的一瞬间,上前将对方捉住。
除了方便接近猎物,蚁蛛这身伪装也是为了自我保护——蚂蚁虽小但集体力量惊人,所以在昆虫界少有虫敢惹它们,以至于有些蝽类若虫甚至螳若都表现出拟蚁形态。
05
也就前面加了个“紫”,它就比它那个黑白傻大个亲戚丽盾蝽要靓丽很多,行踪也更加神秘。
06
都知道肉食性瓢虫喜欢吃蚜虫,也见过不少诸如异色瓢虫、异色瓢虫、十斑大瓢虫等,真正的捕食场面却只见过两次。如此近距离观察,发现由于没有蚂蚁护卫,绿色的蚜虫全然变成毫无还手之力的气球,任凭异色瓢虫优哉游哉地咀嚼。
07
在仙娘溪夜观发现的华南雨蛙,小巧的体态和无辜的眼神倍加惹人怜爱——然而它却是雨夜中藏匿在树丛间叫得震耳欲聋的那个家伙。当时从树上请下来的过程虽然有点曲折,但终归还是(生理上)完好无损地送回原地。
08
在优良生态环境中的海芋叶片上经常出现怪圈,如果你晚上再去看很容易把始作俑者抓个现行——没错就是这种锚阿波萤叶甲(可以简称为阿猫),由背上船锚形斑纹得名。面对有毒的海芋,它先在上面轻轻啃一个圈,第二遍再快速啃透叶脉,等其中有毒液体排干净后便可在圈内大快朵颐。至于为啥是圆形,可以回去问你们小学数学老师。
09
南昆山素以种类繁多的蜻蜓闻名,第一次踩点就遇到现场版“水怪羽化登仙”——蜻蜓稚虫生活在水里,名为水怪啊不对是水虿,这只形状像大蜓科(想认水虿到科?戳“阅读原文”)。实在无法想象小小一套外壳是如何装下这副大头大胸大腹之躯。可惜当时还未入相机,只能将其美貌还原出三分之一。
10
南昆山之行还偶遇这只不知道在想啥的泽蛙,这身体和眼睛的配色让人以为发现了新物种……它们的鸣叫声比较尖锐且间隔时间较长。
11
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过叫声但见过真身的只有花细狭口蛙了,不知道是不是跟花狭口蛙差不多~这只由于被我们围观,颇感紧张,便死命伸直前肢抬高上半身,装作一副傲视群雄的姿态。据说它们感到极度危险时,体表也会分泌毒液。
12
三年树木园下来唯一见到的蛇就是这条有点害羞的台湾小头蛇,头上盯着一个醒目的“V”。咱唯一一次被咬也是拜它所赐——→_→然后赶紧发票圈显摆……
那条翠青蛇是一个大哥自个带去拍(伪)生态照的,后来才知道翠青难以人工饲养……
13
今年运气比较好,连续三次夜观都见到带着龙头的白带螯蛱蝶幼虫,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jj/7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