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浅谈古琴曲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与觉醒年代


觉醒年代有三段情节配了古琴曲。第一段是陈独秀雪中会友陶然亭。大雪而至,红梅盛放,琴曲《流水》旷远悠扬,钱玄同带来烫好的花雕酒,陶然亭一片风雅。大雪纷纷坠落,无声又坚定地落在风雨飘摇的民国京城,落在北大的红楼上,落在还在做工的长辛店工友身上,这雪也曾落在浩浩荡荡的封建王朝,落在引领辛亥革命的先驱身上。陈独秀没有出席新青年的融资签约会,而是赴了钱玄同的约。此处古琴曲《流水》更衬托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意味。

也有朋友问,其他古琴曲也很出名,比如广陵散、平沙落雁,为什么独选了《流水》是因为《流水》更出名吗?

毫无疑问,《流水》曲子知名度确实很高,其“滚、拂、打、进、退”等各种指法非常经典,能成为美国“旅行者号”发送到太阳系文明的唱片中时长达七分三十七秒的“主打歌”,昼夜响彻在浩瀚宇宙里,而时长第二的歌曲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第一乐章,这足以见《流水》的艺术美学和影响力。其次提《流水》就不得不提它的“知音符号”。从先秦以来,“高山流水”逐渐成为了“知音”的代名词,更能匹配觉醒年代里这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精神。

《列子·汤问》记载琴师伯牙抚琴,心中想高山,钟子期便说“好啊,我好像看到了巍峨的高山”,伯牙抚琴时心中想流水,钟子期便说“妙啊,我好像看到了浩荡的江河”。伯牙游泰山遇暴雨,抚琴而坐,每弹一曲钟子期都能悟出其中志向。伯牙说“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西汉刘安在《淮南鸿烈解》中提到“观世无有知音若子期”首次将“知音”与“高山流水”符号确立,此后便形成了用“高山流水”指代知音情怀的基调。而东汉的《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中对知音的表达,有了“政治知音”的内涵。“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表达了东汉末年“士”这个群体在政治上不得志,知音难寻的悲凉。“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士人与生俱有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源远流长。所以这曲《流水》配得好,一配陈独秀会知音好友的流水之意,二配这些士人在救国救民之路携手奔走。《流水》一曲开启了陈独秀在北京四年的思想革命之路。第二段是李大钊印刷《北京市民宣言》后,正襟危坐等待时机。此时有一只蚂蚁落在宣言的纸上,他拾起蚂蚁仰头看它,看它努力爬上手臂上那一小块落下的光。伴着古琴曲,烘托出为呼吁群众在国危难存亡之际觉醒的使命感,人虽如蝼蚁,但不放弃抵抗。第三段是陈独秀关押期间放风时遇到一只草叶上的螳螂。也是像李大钊一样托起螳螂仰头看它。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前路未明,只要一息尚存,必战斗到底。第二段“守常先生和蚂蚁”的古琴曲是《流水》的第六段,第三段“仲甫先生和螳螂”处的古琴曲虽是现代编曲《入梦曲》,但被选入的段落仍然仿《流水》指法,琴声加入揉弦方法为“绰上”的上滑音和“注下”的下滑音,或者我大胆地说仍是《流水》的第六段。(感兴趣的可以去QQ音乐搜听)欧阳书唐在《琴学备要》这样描述《流水》的第六段说,“至滚拂起段,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势,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流水湍急拍打礁石,一路奔流,何处是入海口?此段琴音急切又忽隐忽现,恍若前方云雾弥漫,蛟龙怒吼,人们正在奋力拨开云雾努力看到真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两处情节的“滚拂起段”恰巧暗示着李大钊和陈独秀在革命道路上已经升华成“政治知音”,两位正欲带领四万万同胞追求新的政权和主义。其实这些段落无论是配《流水》也好,还是《广陵散》《平沙落雁》等名曲也罢,达到的意蕴都是一样的,皆是抒逸士之胸怀。古琴曲是古人悟道的生命精神表达,用古琴曲作为觉醒年代的多处配乐,与剧中宣扬的青年精神两合。琴曲与剧中的精神一起,足以振聋发聩,令人觉醒。“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我也要再重拾起古琴,追寻先人之志。Ref:“知音”与“知音”故事:流变及意蕴琴曲《流水》和NASA旅行者号的故事琴曲《流水》研究音乐史学视野中的琴曲《流水》研究小囍Soda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jj/78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