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出没于温暖潮湿地区的幽灵,因其体表和消化道携带40多种有害病菌,是一种人见人恨,人人喊打的肮脏昆虫。
虫草,已知最早被记载的虫草菌,早在唐代就出现在博物学家的记载中,在清代,它以“补肺益肾,止血化痰”而闻名。
你可能无法想象,这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东西,居然会嫁接到一起,成为一种具有魔幻色彩的玩意。
这就是日本琉球大学的研究员,发现的两种“蟑螂虫草”。
这种生物由虫子和植物构成,前段是我们所熟悉外壳黝黑锃亮的小强,后段则是植物茎脉,这样奇怪的生物,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要想知道蟑螂虫草是怎么来的,我们得先明白虫草到底是什么东西。
简单来说,虫草就是幼虫加真菌。
在海拔米以上的雪山草甸,每当冰雪消融之时,一种名叫蝙蝠蛾的昆虫,会把成千上万个虫卵产在花叶上,这些虫卵会逐渐变成小虫,钻进潮湿疏松的土壤,将植物的根茎作为自己的营养来源,把身体吃的白白胖胖。
可是,这些幼虫大概没有想到,在自己吸收植物营养的时候,另外一个敌人,正在身后悄然占自己的便宜,这便是球形的子囊孢子真菌。
这些真菌钻到幼虫的身体内,吸收它们的营养,然后产生菌丝。幼虫被感染后,会渐渐蠕动到距离地表两到三厘米的地方,从上至下而死,变成“冬虫”。冬虫体内的真菌,以虫体为壳,继续生长,直到来年的春天结束,夏天开始时,从虫子的头顶破出,长出一根紫红色的小草,大约2-5厘米,这就是“夏草”。
严格意义上来说,冬虫夏草其实是一种“菌虫结合体”。
冬虫夏草早在清朝出版的《本草从新》开始,就与人参、鹿茸一起,成为补药届的三大扛把子,作为名贵药材,享有极大盛名。
蟑螂虫草虽然长得像是虫草的Ctrl+V版本,但这玩意和虫草没啥关系,因为只有当特殊的麦角菌寄生在蝙蝠蛾幼虫上,才能称作“虫草”。其他的无论是蟑螂、螳螂、屎壳螂,只能说是被植物寄生的怪奇菌虫生物罢了。
这种虫草,没有什么大补的功效,而且估计仅凭卖相,你看着就一点都不想吃。
不过,重庆一位研究生命科学的教授却提出,蟑螂虫草虽然不能吃,但却很可能成为我们人类消灭蟑螂的一种独特方法。
蟑螂是一种十分狡猾且生命力顽强的动物,它没有头还能活一周,一年就能产卵十万只,如果用喷雾来毒杀,用不了多久,蟑螂就会产生抗药性。
然而蟑螂哪怕打遍天下无敌手,它却害怕小小的真菌,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如果小强感染了真菌病,孢子入侵到它的体内,会迅速大量繁殖,吸取蟑螂体内的营养。
研究表明,金龟子绿僵菌菌株,对于蟑螂来说,是致命武器。当它们接近这种真菌两天后,动作就会变得迟缓,三天后几乎不动,四天后完全丧失自主行动能力,身上长出真菌,变成蟑螂僵尸,而且不会腐烂发臭。
事实上,真菌植物控制昆虫的历史非常悠久。人们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市,发现过一种在万年前被真菌感染的僵尸蚂蚁化石,比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时间还早。
这种蚂蚁学名木蚁,当它们爬过热带雨林地面的时候,孢子像伞兵一样从天而降,附着在蚂蚁身上,并通过酶进入蚂蚁体内,在其中生长。
真菌在蚂蚁体内肆意生长,是为了控制蚂蚁的行为,使其成为僵尸蚂蚁。
僵尸蚂蚁会不断爬向一定高度的树叶上,并在死亡前紧紧咬住树叶的主叶脉,这样,真菌也就可以在这一合适的湿度和温度环境中生长。
当然,在神奇的自然界中,不能总是植物占昆虫的便宜,也有一些昆虫会占植物的便宜。
比如以下这些图片,你可能也会觉得它们是某些植物的果实吧?
其实不然,这些“果实”,全部都是伪装的虫瘿。
瘿,指的是植物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的瘤状突起。昆虫,便是瘿的制造者,它们在产卵或者取食的时候,通过化学或物理刺激,使植物细胞加速生长,形成某种突起或瘤子,这便是虫瘿的由来。
简单来说,虫瘿的形成,就类似于昆虫在植物上给自己的幼虫制造了一个宜居的生命场所。
虫瘿的构造非常复杂精妙,类似一座小房子,外面一层是瘿壁,增厚变硬的植物组织可以保护幼虫,里面一层则是柔软、富有营养的中空豪宅,幼虫生活于此,大肆吸收植物的营养组织,慢慢长大。
虫瘿富有智慧,充分利用季节的规律为自己保驾护航。它们往往在春天寄生在植物上汲取营养,等到了夏天便不安分的脱落下来,在地上密密麻麻的跳动,以期望落在石缝或者落叶中,享受着低温和高湿的环境,避免其他天敌的捕捉,最终成为虫蛹,越过冬天,直待春天再咬破瘿壁,开启新的生活。
就像寄生真菌对昆虫的破坏一样,虫瘿本身的存在,对植物来说也是一种充满伤害性质的诅咒。它会剥夺植物生长部位应有的营养物质,阻碍破坏它们进行光合作用等正常的生理活动,甚至会导致植物的叶片脱落枯萎,生长不良。
虫瘿在某些地方,已经成为一种灾害,影响植物开花结果,对果实生产产生严重影响。
不过,虫瘿中积聚了植物的不少蛋白质、淀粉和化学成分,从某种角度讲,它又可以被人类利用作为补药、解毒剂、化工材料。
自然界就是这样的相爱相杀,在斗争与利用中,又奇妙地产生了无数对人类有益的物质,这大概就是造物主可爱又神奇的一面吧。
参考资料:
1,科普中国:植物果实?不,其实这些都是虫瘿的伪装;
2,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jj/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