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觉醒年代不破不立的高楼,我们不妨做做


白癜风多长时间能好 http://m.39.net/pf/a_6718078.html

我很少看历史革命题材的影片,惊叹于的人物选角,导演塑造角色的能力,真的和小时候语文课本、历史书的真人走出来一样,所以熬夜连追,也是过瘾。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没有简单粗暴的灌输,而且具有很强的文学趣味性、艺术鉴赏性、矛盾争锋性。

那些我们熟悉的历史课本上的人物活灵活现,他们不再只是课本中“精神导师”式的高大全,而是既有高光时刻,也有烟火气,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矢志情怀和敢为人先的革命品格。

《觉醒年代》不回避曾经走过的弯路,不掩饰曾经遭遇的困难,按时间轴的顺序年《青年杂志》(后更名《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年在北京“挂牌”,年迁回上海。这条时间线串联起了整部连续剧想要展现出来的历史阶段——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准备。

看完之后,这个电视剧至少回答了四个问题:大时代下需要怎样的青年?马克思如何引进中国?麻痹沉睡了上千年的民族觉醒了什么?一群革命先驱如何救国?

文学性

书本文学与影视二次创作的再次融合,不乏我在书本中感受到的文学性。一百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我们大概都从书本中读到过这样的句子“积贫积弱、军阀混战、风雨飘摇、动荡不安”。

是张勋复辟时,浩浩荡荡的辫子军进京,人群中一个盲人毫无顾忌地拉着二胡,旁边的小女孩绝望地哭泣。这大概就是当时的样子,盲目而且绝望。

是百姓围在菜市口看斩首时,抢着给官兵塞钱,乞求买一个带血的馒头给孩子治病,乱哄哄的场景里,鲁迅坐在角落里安静地看报纸,无奈地说:“杀人如切糕啊!”这就是一百年前的中国。这些场景我们一定读到过,在鲁迅的《药》里。

是大雨滂沱,街头的众生像一一展现,拉着水牛行走的农民,麻木冷血的士兵,半身不遂趴在地上苦苦乞讨的乞丐,头上栓着草哭着撕心裂肺的小女孩,要卖掉女孩儿的母亲,以及坐在豪车里西装革履吃三明治的富家子弟。青年毛泽东抱着刚出版的《新青年》,迎雨奔跑,踏水而来,看着这一幕幕的水深火热。

文学性虽然是基础,但《觉醒年代》并没有因此而过分抒情,相反,它通过“文学”二字,扩展出多条线索,共同呈现出雄浑广阔的历史图景。蔡元培在漫天风雪中请陈独秀来,又在萧瑟的深秋送他而去;目睹人血馒头满腔积愤的鲁迅,挥笔而下《狂人日记》;李大钊从俄国盗取星火,振臂高呼未来必将是赤旗的世界;胡适在北大红楼奋力推行白话文的演讲。

其中鲁迅挥笔写下《狂人日记》的片段最令我深刻。找到导演张永新的采访视频,他也诚言,鲁迅是他的偶像,导演确实偏爱对鲁迅的打磨,在铿锵愤怒的配乐之下,没有台词,运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来渲染情绪。鲁迅在提笔的同时,“吃人”的社会场景也在一幕幕闪回。

鲁迅对当时的旧社会旧民族,哀其不争、怒其不幸,目睹血人馒头发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的怒吼,发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的掷地质问。

就这样创造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当然,鲁迅也绝不止于《狂人日记》,还有《孔乙己》、《呐喊》、《彷徨》。以前中小学时期还是不足以领会真正的鲁迅,鲁迅的深刻,放置现在,仍值得读一读。

这些被诗化了的镜头在革命历史题材的连续剧中很少被用到,很多连续剧在意的是故事冲突,而《觉醒年代》没有忽略任何一个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让《觉醒年代》格外动人。有了“文学性”打底,观众丝毫觉察不到主旋律的枯燥和无趣。

艺术性

这个剧有多处细节的浪漫镜头,片头片尾以及中间旁白部分,也运用了珂勒惠支的版画风格。蚂蚁、螳螂、水娃、车澈、泥路、骆驼等等在剧中隐喻暗喻的运用。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陈独秀编写《北京市民宣言》并与李大钊等人商议印发,在警察厅严密监视下,到人群中发传单危险重重,李大钊先生决心亲自上街前,导演用好一段篇幅的镜头展现一只小蚂蚁从传单上爬到大钊先生指尖,复在其手臂上小心翼翼爬行。

因发传单被捕入狱的陈独秀在监狱内“放风”时,一只螳螂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将螳螂捧到手心,观察着这只脆弱的昆虫不停举起钳子,劈向空中。

流水过峡穿滩、飞流直下、奔腾汹涌、浩浩汤汤,最终汇入大海,形成惊涛骇浪。蚂蚁寻路,不知路之艰也,仍自顾跋涉;螳螂振臂,管他铁蹄钢枕,仍举臂当车。非是不自量力,只因民族已到危急存亡之际,他们只能奋不顾身。

陈独秀在狱中孤独寂寥,家人为他送去书本,小女儿也将自己的宠物白鸽带给他作伴。陈独秀从笼中放出白鸽,白鸽在他指尖振翅几回,便毫不犹豫转身飞向无边天际。笼关不住你,也关不住已经觉醒的中华民族,他们属于广阔天地,必将振翅高飞。

矛盾性

关于中国出路是通过温和改良,还是革命推翻政权的争锋。

关于文言文是否该被废除,白话文是否被推行的争锋。

关于君主立宪,共和制,社会主义救国的争锋。

关于辜鸿铭、刘师培等复古派与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思想派的争锋。

关于胡适的实验主义、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陈延年的无政府主义的争锋。

Tobeornottobe---生存还是毁灭。

剧中不乏这些矛盾性的辩论。在那个年代,并无谁对谁错,大家都是探路人,都在摸索着,都在摸黑前行。

辜鸿铭即便是复古派对新文化嗤之以鼻,但他坚定守护中华文化,精通九国语言翻译种种大作、容不得他人对文言文的废除、容不下白话文大行其道,你能说他是错吗?

胡适主张温良改革,坚决否定陈独秀李大钊效仿俄国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反对学生上街游行,反对谈政治,不能与混世沦为一道,推行学术救国,你能说他是错吗?

陈延年主张无政府主义推行了工读互助社试验,你能说他是错吗?

我们能够在今天轻而易举地说辜鸿铭胡适等人是错误救国,是因为我们站在了一百年后的高度,坐在时间的高度去评判百年前的探索,是坐而论道,是有失思考的。那时候大家都在找出路,找药房治国,孰对孰错,不能一概而论。

觉醒注定伴随牺牲

百年前那段历史虽波澜壮阔,但历史不只是存在于教科书上警育后人,它更是无数先辈们曾经走过的活生生的有温度的年华。观剧过程中无数次热血与泪目。

《新青年》不仅是肯定那些觉醒的青年,更是对那段在国家内忧外患、苦难深重但有识之士勇于发声的历史的尊重。《觉醒年代》的重点是“觉醒”,而“觉醒”的重点则是“牺牲”,是觉醒的思想是让这些青年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牺牲的价值。

在日本留学多年的李大钊回到河北农村老家,孩子们几乎认不出自己的父亲了,而妻子赵纫兰却难掩夫妻相聚的惊喜。

李大钊在牺牲,赵纫兰同样也在牺牲。

赵纫兰给李大钊送饭时两人谈起了对未来的期许,他们的眼里饱含着泪水,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革命一定会有牺牲,他们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夫妻这一生的恩情,现世无以回报,只求天下太平,百姓安宁。

年7月、年6月,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看守所,被打得遍体鳞伤的陈延年和陈乔年戴上镣铐往前走。

然后字幕显示,陈延年,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革命烈士。年在上海被捕,宁死不屈,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时年29岁。

陈乔年,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委员,革命烈士。年被国民党杀害于上海龙华,时年26岁。

死亡意味着觉醒,陈延年、陈乔年代表的青年一代的死亡呼应并且升华了整部剧的主题,同时也回答了之前的问题:大时代下需要怎样的青年?麻痹沉睡了上千年的民族觉醒了什么?一群革命先驱如何救国?

陈独秀李大钊逃亡,路过天津卫河边时看到遍地难民,尸横遍野,老人为一个个亡友放河灯,抱着将死的孙女寒风咧咧中嘴唇干裂,战乱、北伐、列强、强盗.......充斥着百姓的生活,偌大的国家容不下群众的温饱。陈独秀抱头痛哭,决心建党,不为其他,只为这一地的难民。这是“哀鸿遍地野,无非一念救苍生”的诠释。

他们是革命家,也是父亲,也是丈夫,也是导师,更是肉体凡胎。

唤醒民族,注定要牺牲。

写在最后

新文化运动的初步觉醒到五四运动全民觉醒,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觉醒带领全民族觉醒,从思想改良到革命的过程,我认为是一个不破不立的过程,有破才有立,破是为了一个全新的立,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

百年过去,我们的青年进步几何?退步几何?

每到红色节日,各种伟人、英雄总要被刷一波,但同时也有更多青年在抱怨难以为继的生活。无处不在的、不公的性别待遇、负担不起的房价、各行各业逃不开的内卷与潜规则,

我们是醒着,还是没醒?

诉苦和“鸡汤”仿佛把社会割裂成两半。先辈觉醒使我们不再受国破家亡的苦,今朝的国家与青年却仍有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顽疾。

觉醒,是每个时代都需要做的。

玫瑰一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langa.com/mfjj/7766.html


当前时间: